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观焦点:魏蜀木门之战, 张郃明知诸葛亮必有埋伏, 为什么还丢掉性命!

时间:2023-04-22 16:48: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

通读《三国演义》,我们不难发现,在小说中,每个诸侯麾下,武将和谋士的分工,都非常明确,好像武将只负责听令行事,以及在战争上厮杀,而他们在对阵中使用的计谋,或者作战的安排,则全部由自己阵营的谋士来决定。然而,如果我们熟读汉末三国史,便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时很多名将,都智勇双全,能够独当一面,甚至堪称智将。例如,水淹七军的关羽;大摆空营计的赵云;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的张辽,等等。我们今天要说的主人公,也是一位智将,只不过他比较悲哀罢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悲哀的智将,不是别人,正是与张辽同为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张郃原本是韩馥的麾下,后来袁绍取代韩馥,成为了冀州之主,张郃则成为了袁绍的部将。到了官渡之战的时候,他则因为谋士郭图的诬告,临阵倒戈,成为了曹操的麾下。《三国志》记载,他在平定黄巾起义时,便已出道,如此算来,公元231年,他战死沙场的时候,己经用兵四十余年。

而他在这四十余年间,积累的并不仅是资历,还有过人的实力,和卓越的战绩。抛开其他不谈,汉中之战,黄忠阵斩夏侯渊之前,刘备原本打算攻打的,是张郃的阵营,然而有黄忠的骁勇,有法正、黄权等人的谋划,有刘备统筹全局,张郃却依旧抵御住了刘备军的进攻。之后,夏侯渊阵亡,他更是直接被曹军推举为了代理主将,从这一出彩的战绩中,其实力可见一斑。不负《三国志》中,"郃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评价。而且,除了他之外,又有谁能够让蜀军"自诸葛亮皆惮之"呢?

可是,这样一位征战沙场四十余年,早已威震三国的名将,在公元231年,随司马懿抵御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却因为司马懿的错误指令,而战死沙场了。《三国志》注引《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一千万发,矢中郃髀。"

意思是说,当时诸葛亮主动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去追赶,张郃却说对方一定有伏兵。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最终只能前去追赶,然后中箭身亡。很多人认为,司马懿这是在故意借刀杀人。张郃征战一生,早已成为了一代名将,可是最终却被自己的主将,算计而死,实在可悲,算得上当时最悲哀的智将。不过,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张郃在追击之前,明知诸葛亮定然会设伏,为什么还会丧命呢?

对于这个问题,小编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张郃明白了司马懿的"苦心",明白了对方一定要置自己于死地。他知道自己不能逃避这一死,因为如果战死沙场,还能留一个英烈之名,可是如果他不"配合"司马懿,等到司马懿亲自动手的时候,他只会死得更惨,甚至连累家小、后人。也就是说,他大约是在,明知有诸葛亮有埋伏的情况下,怀着必死的决心,前去追击蜀军,只为了能够死的体面一些,不连累自己的家人。为曹魏奋战三十载,最终却因为这样的原因,被迫选择这样的结局,当时张郃的内心,该有多复杂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三国志集注》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