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热点评!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谈谈三国的间谍情报工作

时间:2022-11-23 18:34:3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提起三国,大多数人受四大名著的影响,不由自主的联想出了一个介于汉朝和西晋之间持续时间不长,但诸侯英雄人物层出不穷的时期。

说起三国他的历史不但跌宕起伏,极富有戏剧性,还英雄辈出,出现过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豪杰,三国的历史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最热衷的谈资。


(资料图片)

人们对三国历史最为熟悉无疑是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读者和观众普遍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较为关心,对书中提到的一些事物也是一知半解。

有很多人知道诸葛亮却不知道魏延,更不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传说中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北伐方案。

但是被诸葛亮否决了,最终,诸葛亮北伐失败了,后来有人甚至认为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那后面统一三国的就不会是司马家族了。

那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三国的间谍情报工作,可以得出什么怪论?

一、三国时期的间谍情报网是如何构成的?

广义上来说三国前后共有九年,狭义上来说也有四十六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多数战争中都存在间谍活动过的痕迹。

而世家大族对社会政治的控制和垄断、"门阀"的出现以及少数民族参与等多种新特点的产生,也使得此时的间谍活动呈现与前代不同的形式与特征。

(一)、三国时期间谍任用的标准

间谍因其职业性质,从古至今都蒙着一层面纱,人们对于间谍往往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轮廓。

三国时期的间谍,主要是指拥有身份掩护、从事秘密工作的特殊职业人员,可能受到某一势力或某些原因而自发行动。

古时候,行军打仗有一种叫做"斥候"的兵种,其功能类似现在的侦察兵,主要是在军队出兵打仗前,先去敌方刺探军情,了解要行军地方的地形之类的任务。

三国时期虽然没有留存可见的系统理论,但归纳史书记载的相关相关事迹,理论和计谋的相关之处。

间谍活动的进行需要用间者根据间谍的品质挑选人才、选择恰当的时机派遣间谍、通过不同的手段招募不同需求的间谍,这些步骤都是选拔间谍的基本准备。

(二)、间谍的类型

古代将间谍分为五种类型,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就比如曹操在北征时遭遇雨灾,大路不通:"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畴请为乡导,公从之。"

田畴不仅为曹操提供了行军路线,还为曹操制定以假象迷惑敌间而使敌方放松警惕的战略,使曹操北征的计划得以在道路隔绝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还有一个职能就是利用间谍的与敌方官员或将领的亲密关系对敌方重要将领进行游说策反。建安二十年的蜀吴争夺荆州时吕蒙利用郝普旧友进行诱降。

在援救鲁肃的危急情况下同时完成攻占南三郡的任务。吕蒙用间的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多重因素增加了间谍的游说的可信度。

以上两种都是利用反间的方法。还有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三国时代最著名的内间许攸,在不得重用、家人获罪入狱的刺激下,最终许攸背叛袁绍归顺曹操。

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纳了魏延的建议,或许历史就不一定是这样了,有的人甚至将诸葛亮所有的军事才能一概否认。

"子午谷"的存在本就是一件可疑的事,而且不能凭借"子午谷奇谋"就否认了诸葛亮的在军事上的成就。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三国演义》

向曹操提供了袁绍方运送粮草的负责人、具体地点以及守备情况等机密情报,并为曹操筹划了掩袭的计策。

导致袁绍的粮草被烧,部分将领投降,军队大乱,此后在曹操的进攻下一蹶不振,最终发病呕血身亡,失去了成为天下霸主的机会。

许攸说服曹操偷袭袁绍粮草的计策在袁曹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双方僵持的情况下,帮助曹操切断袁绍的后方支援,从而揭开了官渡之战曹方反攻的序幕。许攸的背叛行为对曹操战胜袁绍,统一北方产生了关键作用。

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

关于"子午谷奇谋"是否可行,这个问题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都未有权威人士给它定论,有的人持同意的态度,有的人也反对,但没有谁能够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论。

《魏略》一书对"子午谷奇谋"有所记载。书中详细的记载了诸葛亮在魏延提出方案之后,"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其实不难看出《魏略》中的记载"子午谷奇谋"存在的可疑之处,魏国一个小小的史官,居然会知道这些机密,行军打仗最重要的不就是战略决策吗?

(1) 、魏延向诸葛亮建议

自阳平关出发,至褒中转向东进行,到子午谷南端谷口,走子午谷北上到长安。镇西将军夏侯楙坐镇长安,但却是一位纨绔子弟。

若听闻蜀汉大军兵临城下,必弃城乘船而逃,长安到时不战而下。这是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建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采纳。

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除了自己已经有了计谋之外,也看出了魏延子午谷计划的多个弊端,无法实施。

魏延的计划在战略上充满了魅力但在实施中是否可行,还有诸多未知数,即使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计划北伐也不一定会成功。

(二)、"子午谷奇谋"存在的可疑之处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魏略》记载的最为详细,而这本书却是在魏晋之际,按照司马集团的旨意保存加工出来的一本中原传说。

在这本书中,诸葛亮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污蔑和歪曲。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以游说而求进的策士。

流传至今的三顾茅庐也在《魏略》中被歪曲成是自行前往樊城求见刘备。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可言。

《魏略》中记载了许多诸葛亮的异闻,都经不住史实考证。诸葛亮在兴建五年的时候就已经驻扎在汉中了。

那书中提到了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的也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了,更别说让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了。

就算在当时真的提出了此计,也不可能让一个魏国小官知道了。虽然《三国志》魏延本传记载有魏延请兵与诸葛亮会于潼关之事,但没有明确表达是子午谷奇谋。

《三国志》与《魏略》两书的记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虽然前半部分都是请求分兵,但后半部分两者的目的却不一样。

《魏略》中的战略目标是长安,《三国志》中的目标却是潼关。就算《魏略》中详细记载了"子午谷奇谋"但其中关于蜀汉的记载多不可信。

关键词: 三国时期 的情况下 三国演义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