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精选!王朗说:诸葛村夫,你!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会不会骂死孔明?

时间:2022-11-15 16:32: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虽然三国争雄的烽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却早已深入人心。罗贯中以近似神话的笔法将诸葛亮定位成千古名相,从"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到"水面偏能用火攻",从"长明灯延寿"到"死孔明吓跑活仲达"……深谋远虑的大局观也好,出谋划策的能力也罢,这些只是当时名相的基本素养,能从本质上体现三国谋士特殊能力的还属"舌辩"。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武乡侯骂死王朗》中就曾为我们上演过一场诸葛亮与王朗的高端"舌辩",虽然如本章回所言,最终的结果是王朗被骂死,但却不影响我们重拾经典,再度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不打断王朗,他想说什么?


(资料图)

在此之前,不妨让我们再熟悉一下这段王者局的"舌辩":

从两军阵前二人"拱手问答"、"有幸相会"这一细节就不难发现,相对于武将上来自报家门后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场景,文臣们在"礼教"的约束下,打招呼的方式就显得格外井井有条、温恭谦良。

紧接着,王朗就直截了当地抨击诸葛亮为何"兴无名之师?犯我疆界?"将这场由蜀魏两国引起的生灵涂炭直接甩锅给蜀方。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吃素的,他这是"奉诏讨贼",有理有据。

听到自己的主子被人说成"贼",作为三朝元老的王朗自然不乐意,又开始和孔明讲起道理:"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听得一旁的曹真连连点头。

在我看来王朗的这句话在乱世三国是很有道理的,就算是放在现代也是极度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论思想。

但王朗的话音未落,就被诸葛亮抓住了反制的机会,他单凭曹操"挟天子,霸汉室"的损招就将其德行彻底否定。

听到这儿,王朗也没办法,既然世人只知晓曹氏的污点,那他只能充当文史官来给诸葛亮普及一下曹氏的辉煌事迹了。王朗先陈述了"黄巾猖獗,天下纷争"的时局,接着开始舔曹操"扫清六合,席卷八荒"的伟大事迹;而后又开始谈及治国理政,夸曹丕"继承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治万邦。"

当然二者的所作所为的结果都是万姓倾心,四方仰德。直接否定了诸葛亮的片面说辞。

而后,王朗开始了本次"舌辩"最本质的目的--"以礼来降"。

他开始说服诸葛亮,妄图让他倒戈卸甲,归顺曹营,以达到国安民乐的目的。但诸葛亮的为人我们都知道,"归顺"这一次词他到死都没想过,于是他开始反击。

这一次诸葛亮在还原当年那段"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变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的时代真实写照后,直接将抨击矛头指向王朗本人,一口粗鄙之语把王朗骂得个狗血淋头。

而王朗被怼得欲言又止,止言又欲的画面恰好出现在这一时间点,如果诸葛亮不打断他,我倒觉得他可能会说出以下的话:

王朗(屏气凝神片刻):吾本以为被世人冠以"卧龙"尊称的诸葛孔明会有何高见,竟想不到也是得理不饶人,满口尽是粗鄙之语,实属有损世人口中"卧龙"真诚谦恭的高洁品格。

汝三番五次否认我主无德无能,却倒也不看看汝主到底又何德何能?前主刘备虽为中山靖王之后,而今乱世,仗着这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凭何揭竿而起?借讨伐黄巾之名,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无非是想谋权篡位,实为不忠!

再说说他对兄弟妻儿如何,时年关云长从失守荆州到败走麦城的三个月间,他刘玄德未增援一兵一卒,何故?因为他怕如今和他平起平坐的关羽会对儿子的统治造成障碍,所以才借孙权之手巧杀关羽,实为不义!再观其早年,每每征战,都是丢妻落子的,置至亲于水火,实为不仁!

如此不忠不仁不义之人,何以平天下?纵观汉室命运,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

所以求之,失其道也,匡扶这般汉室,无异于荼毒生灵。没想到你诸葛孔明不以为诫,反助刘为猖,实属荒唐可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个理,你诸葛丞相不会不懂吧?

(假如诸葛亮沉默)王朗继续:"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你诸葛亮倒好,位居丞相,却做着一国之君该做的事。谁不知蜀国上下的事都是你凡事亲力亲为,带兵打仗暂且不说,这是你的强项,众人皆知;可朝中事无巨细你也要亲自打理,你这是置后主刘禅于何处?莫非真想架空皇权,逼宫退位,亲自作这蜀国的皇帝?吾大魏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岂又像你寄国运于己身,使无数有才之士埋没于草莽之中。如此,蜀军如何敌我大魏百万之师?"

……

也正因为如此,王朗才试图用"以礼来降"的特殊方式来劝诫诸葛亮,以期化敌为友,巧立头功,从而实现自己稳坐钓鱼台的目的。也就是说,按照王朗的人设,是万万不会发生打断别人讲话的粗俗无礼之举,从而成功骂死诸葛亮的。

奈何演义中并没有给王朗说出后面一段话的机会,这位七十有六的三朝元老就这样死在了诸葛亮的嘴炮下,确实挺惋惜的。

不过演义归演义,这段著名的"舌辩"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后人们闲话三国的话题,不必理会真假。

作为东汉末年士大夫阶层代表的王朗,他说出这样的话也不是没有理论依据。

和当代的读书人类似的是,汉代在推行察举制以后,能够沉下心来治学的人却并不多。汉光武帝刘秀在赴长安学习《尚书》时,所思所愿只有当大官、娶美女,忙里偷闲做点买卖,导致的学习成绩也是"略通大义"。

皇族的理念尚是如此,更别提下层跟风的百姓了。王朗"初举孝廉入仕",虽不能和同期的建安七子相比,但也可谓是浊世的一眼清流。

可惜,他却无力改变社会观念,只好恁凭自己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这种直观的欲望诉求是当时全民的共同理想,却成为诸葛亮口中王朗"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的胡话。要知道在帝制社会中,无权无势的底层人民只能任人鱼肉,要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非拼命往上爬不可,这也正是王朗毕生的政治诉求。

关键词: 诸葛孔明 粗鄙之语 三朝元老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