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观焦点:重文轻武的宋朝,就连着装上也有歧视链?

时间:2022-09-20 09:31:5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唐末时期,外藩边将拥兵自立,互相攻伐,遂成五代十国之乱局。在此乱局之中,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最强的势力为夺天下,彼此争斗不休,其中柴荣继承郭威基业,以后周之力,西灭后蜀,南征南唐,北破契丹,几定天下,却在征幽州之时病逝,三十年宏志就此消亡。("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此为柴荣的三十年宏志)


(资料图片)

▲柴荣才干出众,有英奇之略,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赵匡胤正是因得其基业,方能二十年一统天下。

后赵匡胤,柴荣殿前的都点检,在柴荣逝世后掌握军国大权,于陈桥兵变后身披龙袍,篡后周而立北宋,此后继承柴荣遗志,用了二十年的时间扫荡天下,诛灭群雄,使北宋成为继唐朝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自此,五代十国七十余年的乱局终于结束。(五代十国是我国一段大分裂时期,其中五代为"梁、唐、晋、汉、周",因多和之前的朝代重名,所以后世为了区分开来,就在每个朝代的前面都加个后字,或是按照地域方向加个"东南西北"。十国则是十个较小的国家,其中南方有九个,即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北方一个为北汉。)

▲赵匡胤以后周基业,神武之才平定群雄,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武兼备之帝王。

赵匡胤立北宋后,深感藩镇之内患更甚于外部之患,于是废除藩镇,中央集权,以"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为纲领,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罢黜支郡"等手段,和平且迅速的加强了皇权,并一举革除了唐朝至五代十国以来的弊端,令北宋呈现出盛世气象。

▲赵匡胤登基后,并未肆意妄杀功臣,而是利用"杯酒释兵权"的和平手段,一场酒席就顺利的收回兵权。

在除藩镇,收兵权后,也许是感前朝毁于诸侯拥兵自重,又或是因"陈桥兵变"时被迫上位而心怀畏忌,赵匡胤对武官多有掣肘,规定"将不得专其兵",使宋朝的军事上是"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现象。不仅如此,赵匡胤还确立下了"以文制武"的军事领导原则,令文臣制衡手握兵权的武官,以至于之后两宋的数百年间,朝堂之上"重文轻武"的气象越演越盛,成了日后两宋军队积弱难返的最大原因。

▲宋朝"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传统,令无数在外抗边的忠臣良将,未能破敌制胜,就死于朝敌之手。

赵匡胤的原意是以文官制衡武官,再由皇上掌握兵权,平稳朝局,却不想,日后此风越来越盛,皇帝却再无一个如赵匡胤这般雄才大略者,导致文臣横行于朝堂,无人可制。这点,只看两宋时期,武将的"衷甲制"就可明白,在当时,"重文轻武"是何等的激烈。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绘出了人间百态,也绘出了一副官兵懒散,百姓税重的"盛世危图"。

衷甲,即是在甲胄外披上衣袍,或是在衣服中穿戴甲胄之意,三国时代名将杜预曾在注解《左传》,在"辛巳,将盟於宋西门之外,楚人衷甲"一段中,杜预注衷甲,意为"甲在衣中。"同时期,《后汉书》也有载:"(李肃)肃以戟刺之,(董卓)卓衷甲,不入,伤臂,墯车。"而在两宋时期,衷甲可不是为了保护之用,而是以此打压武官,宋代武人,身着铠甲,却需要在外面罩上战袍或者短衫,《宋史.仪卫志》中称作"绣衫",以示对文官的恭谦,这就是两宋时期,武官屈辱的"衷甲"制。

▲两宋在着装上大做文章的原因就是让武将形成低文臣一头的传统,

除"衷甲"外,两宋时期,文武官员的着装是"武随文服",宋朝军队中,分为禁军和厢军,其中禁军九品以上者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其中"时服"即是日常着装,而朝服是重大朝会时所穿的服饰,又称"具服",公服为"从省服",是武官上朝议事时所用。所谓的"武随文服",即是指武官的朝服、公服与文官相同,并无独立形制,这是因为当时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几乎都是文官,连各州县地方的厢军指挥权也集中于地方行政长官(文职)之手,所以作为下属的武官,怎可僭越其上,只能"武随文服",对文官唯命是从。

▲日本的"阵羽织"和"衷甲"十分相似,或许也是从中得到的灵感。

这样的风气下,宋朝军队战力一代不如一代,朝堂之上,文官横行,狄青、岳飞等人皆是两宋名将,却都是因"重文轻武"而死于朝敌之手,最终,北宋也是因此落到两帝被掳,靖康成耻的下场,之后的南宋也因名将多被文官迫死,而于崖山一战中不敌蒙古大军,丞相陆秀夫,八岁的少帝赵昺,以及随行的十多万军民相继投海殉国,历经将近三百年的宋室就此覆亡。

关键词: 重文轻武 五代十国 杯酒释兵权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