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简讯:传国玉玺疑云:孙坚真的抢了吗?有可能给袁术背了黑锅

时间:2022-09-20 09:29:4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搞不好,孙坚是为袁术背了黑锅,这个黑锅,还是吴国人"欲以为国华"而让他主动背上的。


(资料图片)

《三国演义》中,孙坚在进入洛阳后,在皇宫的一口水井中找到了传国玉玺。

他私下隐匿,却不想被手下出卖,无奈之下发誓:

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袁绍嫉恨,命令刘表在路上截杀他。后来,孙坚果然应了他的誓言,死于乱箭之下。

那么在真实历史上,

孙坚到底藏没藏传国玉玺呢?

孙坚得玉玺的三种说法

传国玉玺出现在秦始皇时代,由丞相李斯奉命而制。

初,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轵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派人朝太后强索玉玺时候,玉玺被太后怒掷于地,摔掉一角(《三国演义》说以金镶之,正史无载,从后来的记载看,传国玉玺一直是缺一角的状态)。

刘秀建立东汉,传国玉玺又回到汉室手里,直到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中,传国玉玺不知所踪。

这就是孙坚入洛阳前,传国玉玺大概的传承过程。

后世能看到的关于孙坚得到玉玺的记载,大概有三种说法。

坚军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气,举军惊怪,莫有敢汲。坚令人入井,探得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方圜四寸,上纽交五龙,上一角缺。初,黄门张让等作乱,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玺者以投井中。

袁术将僭号,闻坚得传国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

献帝迁许,以廷尉征,当诣京师,道为袁术所劫,授璆以上公之位。璆乃叹曰:"龚胜、鲍宣,独何人哉?守之必死!"术不敢逼。术死军破,璆得其盗国玺,及还许,上之,并送前所假汝南、东海二郡印绶。司徒赵温谓璆曰:"君遭大难,犹存此邪?"璆曰:"昔苏武困于匈奴,不队七尺之节,况此方寸印乎?"

这三条材料连起来,看似很清楚:孙坚从洛阳宫中井里得到传国玉玺,袁术称帝前不久,又以吴国太要挟而得到了玉玺,袁术死后,又被徐璆乱中偷取,带到了许都。

让我们逐条来看。

裴松之的三点疑问

第一种说法是孙坚得玉玺于井中,流传最广,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相关部分就是以此为养料。

这种说法并没有记载在陈寿的正文中,而是记录在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里。

第一点:孙坚是忠臣,藏匿玉玺不符合其内心。

在这种可能下,孙坚从井中得到玉玺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在有更多可靠证据之前,这一切只能成为一个历史的疑云了。

综合看来,袁术得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最终流入许昌,证据相对充分。

臣松之以为孙坚于兴义之中最有忠烈之称,若得汉神器而潜匿不言,此为阴怀异志,岂所谓忠臣者乎?

裴松之认为孙坚有"忠烈"之称,然而孙坚的"忠烈",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奋勇作战、拒绝董卓联姻上。孙坚在讨董之前擅杀荆州刺史王叡、南阳太守张咨,是很难洗白的,这很难说是一个纯忠的臣子所为。

退一步讲,即使孙坚是真忠臣,但是在那种情况下,得到玉玺要怎么处理呢?是送到被董卓把控的朝廷手里,还是送给袁绍或者袁术呢?

悄悄藏起来,以待时机,反而是忠臣的做法。

第二点:"孙坚得玉玺于井中"的材料是《吴书》提供的,吴国史官有为自己国家增加天命所归色彩的嫌疑。

吴史欲以为国华,而不知损坚之令德。

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吴国史官造祥瑞,思路都一样。不信?先看看孙坚死亡的记载:

吴书曰:(孙坚)冢上数有光怪,云气五色,上属于天,蔓延数里。

吴国史官貌似对五色气有偏爱,这和玉玺的"五色气"风格基本一致。

又前关羽围樊、襄阳,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

因此裴松之的第二点怀疑是站得住脚的,《吴书》的记载,有为自己国家蒙上一层"天命在吴"色彩的动机。

第三点:吴国灭亡,孙皓投降,并没有献出传国玉玺。

如其果然,以传子孙,纵非六玺之数,要非常人所畜,孙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玺,而宝藏传国也。……匹夫怀璧,犹曰有罪,而况斯物哉!

这一点,合情合理,亡国之君还私藏传国玉玺,其心必可诛,司马氏也容不下他。然而孙皓安然寿终正寝,可见孙皓亡国时候不献传国玉玺,是真没有传国玉玺。

总结

2、东吴灭亡时候,传国玉玺并没有在东吴这面。

袁术的传国玉玺从哪来的

第二种说法是孙坚以孙坚夫人为人质强取玉玺,第三种说法是袁术死后,传国玉玺回到许都。

这两种说法都跟袁术有关,因此合并分析。

孙坚的夫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刘备招亲"中的那位吴国太。

孙坚之死,隔着袁术称帝差不多有六年,袁术抢玉玺的事情,应该是孙坚死之后。

如果此说法为真,孙策也是个孝顺孩子。《三国演义》将这段事改编为孙策以玉玺跟袁术换兵,但是《三国志》并没有相应记载。

未能识别然否,而轻弄翰墨,妄生异端,以行其书。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疑误后生矣。实史籍之罪人,达学之所不取者也。

虽然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山阳公载记》这段话的正误,但是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关键词: 传国玉玺 三国演义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