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时讯:她19岁封后,33岁灭反贼,一生经历3朝,死前救无数大臣性命

时间:2023-06-29 20:03:5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在宋代历史上,皇后的出身不如其他朝代要求严格。在北宋的历史上,曹皇后的出身算是比较高的了。曹皇后出身官宦家庭,其祖父曹彬是北宋的开国元勋,可以说是文武兼备,是一个内外兼修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曹皇后一生经历了北宋王朝的两次变法,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在这一生中,曹皇后都在为了保护皇权,保住大宋江山社稷而鞠躬尽瘁。

文学史上有名的大文豪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深受宋仁宗的认同与支持。


(资料图)

然而,曹皇后在政治上一直是采取保守的态度,不愿意做出大幅度的政治改革,所以在新政之初,曹皇后曾经提出过一些反对的意见,但是北宋历来后宫不能干涉朝政,所以在总体上,曹皇后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处理得当,至少在庆历新政没有危及朝堂的前提下,曹皇后并没有多加干涉。

但是,这毕竟是一场变法,新党和旧党的激烈论争,终究是会带来人心动荡的,如何驾驭朝局这正是宋仁宗的高明之处,这高明之处以及变法的有利有害之处等这一切曹皇后都看在眼里,成为日后她极力纠正宋神宗变法的经验之源。

这些经验是曹皇后在王安石变法之中谋划决策的根据,使曹皇后很好地化解了这次危机,挽救了大批真正对国家对江山社稷有用的人才,大文豪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据史书记载,神宗即位后,立志发愤图强,主张新政的王安石与宋神宗可以说是意见相合,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的变法正式开始。

然而不幸的是,宋神宗与王安石所倚重的变革大臣,一个个都不是堪当大任之辈,甚至还有一部分是贪官污吏。但是王安石在新政推行举步维艰不见成效的情况下,依然不肯回头仔细深思这其中的原因,提出了更加激进的变革新政。

一时之间王安石在朝廷上大有专断之势,颇有结党营私之嫌疑。深居后宫的曹后,在经历了宋仁宗时范仲淹的变法之后,这其中的利害之处她早有警觉,她最担心的就是朝廷上只有一种声音,这样大臣之间无法达到制衡,进而是会危及到皇权的。

曹太皇太后将宋神宗叫至跟前劝说他:"为何新政在推行上如此困难,还不见成效,不但没有为江山社稷打开新的局面,反而让民怨沸腾?新法是有其弊端的,现在民间深怨青苗法和募役法,难道皇帝不该想想吗?"

可是,一心只图快些出成效的宋神宗却没有听进曹太后的一番肺腑之言,仍旧支持激进的新政。政策上的劝说宣告无效,曹后转而致力于人事问题,以此维系朝政的平衡,不至于出现向改革派一边倒的情形。

常言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曹太后努力维持朝堂的平衡之时,乌台诗案爆发,可谓是雪上加霜。

1079年,在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名臣相继因反对变法而被贬黜之后,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爆发了,苏轼在出任地方官期间,对新法推行中的弊端体察深刻,深知新法的不足之处,心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的苏轼于是就写了些讽喻诗,希望感悟宋神宗。

没有想到的是,混入变法派的投机政客纷纷对政敌展开倾轧报复,苏轼就是这样卷进了乌台诗案。变法派投机政客李定等人于1079年摘录苏轼几句诗,弹劾他诽谤皇上。

苏轼祸从天降,锒铛入狱,朝臣都不敢说话;而李定等人企图利用文字狱,将异己一网打尽。人们都说苏轼必死无疑,深深地为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的悲惨下场哀叹,也为宋朝安危担忧。

面对这样的情况,曹太后心急如焚,怎奈自己年事已高,又身体染疾,几乎是命危,可是她依旧以江山社稷为重,弥留之际的曹后,把宋神宗叫到病榻前:"当年仁宗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苏轼、苏辙两兄弟,高兴地对我说:"皇后,我替子孙觅得了两个宰相之才。"

现在苏轼入狱,你怎知不是仇人中伤呢?就算他的诗有所不妥,也只是小过错,不可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宋神宗听了,点头称是,于是将苏轼流放,苏轼性命由此得以保全,乌台诗案也告一段落。

王安石的新政触动了贵族的利益,但爱惜人才的曹太后并没有责怪王安石,反而想保住王安石,以图后计。曹太后也叮嘱神宗:"王安石的确有才学,可惜仇人太多,你若真爱惜人才,不如让他暂时离京外任。"可见,就知人善任这一点上,可看出曹太后有非一般的政治才能,也正是曹太后的才能,保住了在变法中动荡不安的北宋赵氏王朝的皇权。

参考文献:《宋史》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