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热点评!明清时期,文武百官上朝时太和殿能容下吗?其实皇帝大多不上朝

时间:2023-05-23 13:01: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受到了明清古装剧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明清时代的皇帝都是在故宫太和殿中上朝的。

且每次上朝的时候,皇帝都要坐在金銮殿上,召见文武百官,然后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但事实上,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假象而已。


【资料图】

在真实历史之中,明清时期的皇帝几乎都不会在太和殿中上朝。而且,真实的太和殿和古装剧中所展示出来的样子也略有不同。

象征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太和殿

太和殿又被称为金銮殿,它是明清紫禁城中的三大殿之一。这座宫殿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据记载,太和殿始建于明朝时期永乐十八年,在建立之初,这座宫殿叫做奉天殿。

此后的明清两代中,这座宫殿经过了数次的修缮和改名,最终变成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太和殿。

根据明清时期的史书资料可知,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用来举行皇室的重大典礼,例如皇帝登基为帝、皇帝大婚及册立皇后等活动。

此外,每逢重大节日,皇帝还会在这个地方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并举行宴会。

清朝年间还曾经在太和殿举行过殿试,就连科举考试中的传胪环节也在此举行。

太和殿之所以能够承载如此众多的重要活动,主要与其地理位置以及自身格局有关。

紫禁城的整体格局呈方正型,它作为都城的核心一直深受瞩目,而位于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则处于整座紫禁城的最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明清时期,北京城的中轴线代表着龙脉。

这里虽然是天子皇权的象征,但是它的仪式感比实用性更强,这也是太和殿没有被用来做上朝之地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说,现代许多影视作品中对于其作用的描述是错误的,太和殿并不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

足够容纳文物百官,但皇帝都很少去

虽然太和殿不是上朝之地,但是太和殿自身的面积却足够容纳文武百官。

据相关资料显示,太和殿的建筑面积达到两千多平方米。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水平,太和殿在古代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它象征着皇帝的天子身份,其金銮殿的别称也表明了众人的敬畏。

不过,也正是这种敬畏,才让民间的普通百姓把它当做了皇帝上朝的御用之地。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明清时期,能够真正触碰到皇帝且见到皇帝真容的官员少之又少,所谓的文武百官陈列在侧举行例会的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

就算是御门听政的例会,也只有那些处于权力顶峰的重臣才能参加。

能够凑齐文武百官的活动只能是大型的祭祀典礼,而这样的典礼大多在太和殿举行,太和殿广阔的建筑面积足以容纳这样多的人。

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皇帝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就某一件军国大事召集起一批大臣举行会议,这个地方既可以是自己办公的书房,也可以是休闲娱乐的皇家别院。

清朝就有很多皇帝曾经在圆明园中召开多次会议。

事实上,在太和殿建立的这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就连皇帝本人也很少进入太和殿。

除非遇到必要的活动或者是重大事件,否则,在位的皇帝一般不会进入这座大殿。

国家大事往往私下讨论

所谓上早朝也只存在民间百姓的假象中而已,并没有明确官方资料记载过关于早朝的设置。

明清时期所实行的政策主要是御门听政。

朱元璋在位期间,每天都要去御门听政,了解国家大事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也是因为要御门听政的原因,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每天都起得非常早,不过到了明朝中期之后,能够吃得了这份苦的皇帝就几乎没有了,比如正德、嘉靖以及万历等几位皇帝就是如此。

他们大都不再举行例会,甚至出现了不理朝政的情况。

清朝军事会议比明朝还要繁多,保密工作比明朝做得也好得多。

清朝时期,凡军国重事一般都不会在朝会上公开提出意见和结论,大多都是由皇帝和军机大臣探讨出事情的处理方法之后,再直接秘密颁布任务。

在此期间,一干无关人员根本无法得知任何信息,其保密性绝佳。

此外,据记载,顺治年间的办公场所是武英殿,且这一时期的清朝没有例会,大多数任务都是由六部进行汇总,然后传到内阁,最后由内阁向皇帝进行汇报。

到了康熙亲政之后才出现了御门听政的政策。

按照康熙的标准,御门听政的时间根据季节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冬夏两季是早上6点,春秋是早上5点,御门听政的地点最开始设立在乾清门,后来改到了太和门。

在其确立御门听政之后,康熙几乎没有缺席过这项例会,许多重要决策都是在这一例会中做出的。

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举行御门听政,对于康熙之后的皇帝来说十分困难,如果说雍正和乾隆皇帝尚能勉强支撑着施行这项政策的话,那么在此之后的皇帝就几乎是把这一制度废除了。

到了道光年间,御门听政这一政策基本作废。

文武百官只是代名词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