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隋炀帝为何成为暴君?全因他的三个性格缺陷_播报

时间:2023-05-05 09:01:4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是争议很大的人物。他有着超越秦皇汉武的雄心壮志,所创下的功业也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然而,作为皇帝使社稷毁于一旦,苍生饱受痛苦,他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不是偶尔,是由他的三个重大的性格缺陷所决定的。下面我们一一陈述:

(杨广剧照)

第一,开皇元年(581),杨坚建立隋朝,13岁的杨广便封为晋王,拜柱国,出任了总管并州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这可不是挂名的虚职。杨坚当时授予了儿子们实权,因为杨坚对五个儿子非常信任,他经常引以为豪的夸耀他的五个儿子是一奶同胞,相亲相爱。


【资料图】

虽然杨坚给杨广配备了王韶、李彻一文一武两位老师予以辅佐,但大事还得由杨广拍板。包括平陈之战,二十岁的杨广任平陈元帅,虽有杨坚定战略,高颎现场辅佐执行,但杨广也不是傀儡,比如逮捕不听指挥的大将贺若弼、处死南陈五位佞臣、封闭库府等命令都是杨广亲自下达的。在平陈后杨广担任十年扬州总管期间,军政大事全由杨广一人定夺,不用请示中央。

杨广从小就身居高位,大权在握,独断专行,使他养成了极度自负,听不进劝谏的性格。

(杨广剧照)

当了皇帝后这一缺点便逐步暴露出来,高颎、贺若弼无非就议论了奢侈浪费、排场太大等等就死于"诽谤朝政",苏威只是婉转的说了天下盗贼太多,就被免官回家。杨广甚至公开对他的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最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是大官进谏,是还想求更大的官,我绝不饶他。如是贱民,我还可以饶他,但决不让他出头!"当杨坚想二次讨伐高句丽时,百官竟然噤若寒蝉!这与的他的表侄儿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观念可是差太多了。

杨广还公开说过,如果皇帝通过科举考试比的话,他照样当皇帝。一个皇帝如果自负到如此程度,对国家来说就是一个灾难。

第二、杨广创下的功业之大令人叹服。开通大运河、修建东都、修长城、开创科举、北巡突厥、西巡河右、万国来朝,被西突厥处罗可汗称为"圣人可汗",这些都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杨广)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国富民强的基础上,杨广执政之初有他父亲留下的雄厚家底,去支撑他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丰功伟业,但民力枯竭了,杨广没有及时安抚百姓,反而一意孤行去三次征伐高句丽,这时百姓就不答应了。

孟子很早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李世民经常告诫百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就是吸取了杨广的教训。帝王之术在乎审时度势,在乎平衡关系。"王"字的解释自古有之,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君王。也就是说,作为君王就是要代表上天去协调大臣与百姓之间的关系。

就君王之道而言,杨广很差劲。他说自己:"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是正能量,是好事。如果作为一名大臣或将军,一股劲去立功拼杀,这样敢打敢拼的性格可以博得皇帝的喜欢,即便办砸了也有皇上兜底,但作为一名帝王,如果只知建功立业,不知照顾大臣情绪,安抚百姓的话,那就只能由新王朝的帝王为他兜底了。

(杨广剧照)

第三、在三征高句丽之后,杨广回到洛阳,这时他仍有机会翻盘。试想如果他不固执的坚持第三次北巡,第三次下江南,而是坐镇洛阳,颁布一些列轻徭薄赋的政策以稳定民心,从此广开言路,并安排得力战将积极平叛,这时凭着朝廷正朔所在,以及他以前的崇高威望是可以收拾残局的。

结果,第三次北巡使威望尽丧、第三次南下使他偏安于一隅,从此杨广灰心丧气了,把自己隔绝起来,声色犬马,得过且过,过起了鸵鸟般逃避现实的生活。

杨广虽然仰慕汉武帝的功业,但却没有汉武帝敢于总结经验,敢于发布《罪己诏》去承认错误的勇气。

(杨广剧照)

杨广的失败有客观原因,但主观因素是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杨广的身上有一代帝王的雄心壮志、有诗人般的浪漫气息、也有这些不好的性格,这些综合交织成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隋炀帝,一个在历史上不可替代的隋炀帝。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