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视讯!功臣得知皇帝召见,连夜将10个子女送去当和尚,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时间:2023-05-04 17:00:4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古人言,伴君如伴虎,在历史翻滚不息的长河里已经无数次的印证了君王心思的难以揣测。作为一名伴随皇帝左右的臣子,时时刻刻都要小心提防着自己是否触碰到了帝王们的敏感心思,一旦引起了猜忌之心,后果不堪设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唐朝,就有这么一位宰相,在得知皇帝要召见自己的时候,害怕得把自己的10个儿子全部送去寺庙当和尚出家了。君心难测,堂堂宰相被如此的担心受怕,这是什么原因呢?事情得追溯到唐朝大历年间了。

大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驾崩,时年38岁的李适继位,称之为唐德宗。李适是一个十分坚毅刚强有主见的皇帝,在他十四岁的时候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感同身受的品味了战乱的痛苦,更是体验了一次国破流离的感觉,这对李适的性格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改变。

在李适继位之后,有着率兵平定安史之乱后的心智,李适有着强硬果断的治国风格。他对于文武百官给予了非常高的信任,并且时刻用"强明"来警醒自己,命令禁止宦官参涉朝政,顿时一片欣欣向荣,颇有复兴气息。

为了更快的让国家经济从战乱中恢复,李适秉持着清明节俭的原则,大幅度的削减了全国各地的进贡,诸州府、新罗等地甚至直接免去了岁贡。同时李适还释放了非常多宫女,生辰之日都谢绝了各地的进献,一时间四海升平。

而我们都知道,在唐朝中后期的时日里,是充满了战火与暴乱的一个时代。不仅外部有着吐蕃、南诏等各个国家虎视眈眈,内部也非常不平静,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里,有着各种心思的人们都开始活动了起来,终于在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

作为一名刚刚继位不久的皇帝,加强一番自己的权力是必不可少的行为,李适本就已经打击了一批宦官,那么为了集权就只能对藩镇下手,削藩集权。这涉及到了权力和生命安全,也就导致了地方藩王们的奋起反抗。兵变同时还吸收了许多倒戈了的朝廷官员,一时间连连大胜,唐军溃败不堪。

同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军破了长安城,李适当即仓皇出逃,狼狈不堪。可怜的长安城再一次的易主,遭受了一番极其猖狂的劫掠。叛军在咸阳拥朱泚为帝,而已经逃往奉天的李适,手下只有寥寥几位官员护驾,于是朱泚派叛军围攻奉天城,守城将士苦战一月之久,皇帝狼狈不堪,这也被称之为"奉天之难"。而这时一位叫李晟的人出现了。

在745年的时候,李晟就已经加入了朝廷的军队,成为了一名战士。李晟孔武有力,骑射之术出神入化,是战场上赫赫有名的猛将。于是在763年李晟就已经官至列将,在769年与凤翔军一同出征灵州抵御吐蕃,单骑率千人直破定秦堡,生擒主帅,勇冠三军。

783年,李晟已经因为抗击吐蕃的威名让唐德宗赏识,正在幽州平定朱滔叛乱,不过突患重病,正在卧养。"泾原兵变"爆发之时,李晟大病初愈,刚欲出征,惊闻天子被困,当下不顾重重险阻率军返京,直取奉天。解了奉天城的围之后,自然要去打长安。

在收复长安之际,同来护架的朔北军节度使李怀光因为担心李晟抢功而拒绝出兵,李晟被逼之下只能凭借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召集更多的部队,最终和朱泚大军苦战,艰难地拿下了长安。唐德宗感动至极,对李晟大为嘉奖,但是李晟一心担忧吐蕃的侵犯,在领赏之后便急匆匆的率军前往了吐蕃前线守卫边境。

当时的李晟已经官至军队最高统领者,相当于武将中的宰相,在边界杀得吐蕃闻风丧胆。而这时,与李晟常年不和的张延赏成为了当朝的宰相,恰逢吐蕃为了抵抗李晟之威施展了离间计,一时间李晟在朝廷被处处打压。在经历了"奉天之难"后的德宗以及不再像之前一样信任文武百官了,在张延赏的不停进言中摇摆不定了起来。

作为一名武将,李晟自然是不如张延赏会说的,更何况在785年二人就因为张延赏拜相李晟反对一事结下了梁子,李晟非常敏锐的明白了自己处境十分危险。于是李晟立刻安排了自己仅剩的10个儿子全部前往长安削发出家,同时自己也上书请辞,不再带兵,希望能保全自己的家人不被迫害。

唐德宗就算再昏庸,也是明白李晟对于军队的重要性的,自然不会同意请辞,还派了专人去调和二人之间的矛盾。在《旧唐书·李晟传》中讲道,李晟和张延赏一起吃了个饭,饭后二人和好如初。

但是事后李晟说了一句话:"武夫性快,释也于杯酒间,则不复贮胸中矣。非如文士难犯,外虽和解,内蓄憾如故,吾得无惧哉!"意思就是,我一介粗人喝了酒就释怀了,但是张延赏他这个读书人表面上看起来放下了,内在里谁知道呢?我不得不怕他啊。这也就是堂堂令吐蕃闻风丧胆的名将,却留下了"害怕文人"的说法的趣闻。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