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大唐满朝文武,为什么只赏赐“战神”—李靖“灵寿杖”?

时间:2023-05-02 16:03:0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分享历史故事,了解历史的文化,感受不一样的时代,让小编带你走进历史的世界,掌握历史的知识!

"灵寿杖出西域,自黄河随流而出,不知为何木,其轻如竹,而性极坚韧"。

贞观九年,唐太宗诏赐李靖灵寿杖,以帮助他的脚疾。


(资料图)

常年征战,下江南上漠北,李靖的脚疾加重,太宗给他的灵寿杖仅仅是帮助他行走?其实太宗的用意很明显,因为大唐还没有完全统一,等待他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而和太宗一起闯天下的文臣武将相继去世。已经诏加左光禄大夫的李靖更如同他的拐杖一样,一起支撑着整个大唐的兴衰荣辱。

"根蟠节错相纠缠含风饱雪经严寒"。李靖的命运和大唐死死的捆在了一块,饱经风霜,不畏艰险。"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李靖的不朽功勋永远被大唐所铭记。

洞察能力精准,熟练兵法,对敌情了如指掌,胜利来的太容易

李靖仪表堂堂,身体魁梧,从小就有自己的人生格言,"大丈夫,要以功名取富贵"。熟读兵法,很有自己的见解,就连他舅韩擒虎都对李靖都刮目相看。可以说天生就是战争的宠儿。当年隋朝的吏部尚书牛弘说他是辅佐君王的奇才,左仆射杨素也称赞他有领导组织的能力。

而占据江陵的萧铣对大唐来说一直是心腹大患,此时在李渊的谋划下已经消灭了河北的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凉州的薛仁杲父子、平定了河西走廊,可以说威震华夏。

武德四年,早已熟知萧铣套路的李靖,长驱直入。虽洪水猛涨,萧铣以为李靖不可能带兵攻打,结果李靖就是这样的 出其不意,兵法讲究的就是兵机神速,给萧铣来了个始料未及,大获全胜。

武德六年,以辐公祏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一直占据丹阳,李靖水陆并进,轻松获胜,李渊都感叹:"李靖是萧铣、辅公祏的克星"。

武德八年,突厥进犯太原,李靖三千孤军深入敌营,喋血虏庭,报了当年渭水之盟的耻辱。趁着势气,李靖审时度势一下子抄了颉利可汗的老家,名扬千古。

武德九年,老当益壮李靖任西海军行军大总管,李靖深入积石山,大战数十,伏允可汗被吓死。

知进知退尽显英雄本色

战功无数的李靖有自知之明,他从不居功自傲。因为他的领导永远是太宗皇帝,自己当初的座右铭一直指引着自己前行。之前自己的鲁莽差点被李渊所杀,还好吉人有天象。

多年的战争经验告诉他想要在李世民的手下干事只有精明的头脑是不行的,知进知退才能保全自己,历史的教训是很明确的,自己的军工太大反而是一种威胁。

实践证明要想长久混迹政坛,你给我面子我就给你面子,毕竟皇帝的面子是无上的荣耀。即使有人高发李靖谋反,说他在攻占敌营时抢占财物,太宗也是微微一笑,让别人不好瞎起哄,我不会怪罪他的。于是他总结了一套方案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要虚张声势,不妨碍别人进退。当领导需要他时,他可谓一展宏图,当天下太平他就闭门谢客。这样太宗觉得李靖识大体,有远见,不搞小动作,李靖觉得太宗给面子给他加官晋爵,不打他脸,井水不犯河水,何乐而不为?

"其妻卒,诏坟制如卫、霍故事,筑阙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其功"。

至今在陕西省礼泉县的九嵕山下,李靖的墓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后世对他的敬仰化成了佛教的四大天王中的托塔天王、陈塘关哪吒的父亲。

当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前又想起已经年过七旬的李靖时,他仍然愿意给大唐江山贡献自己的力量。太宗没有同意,也许在太宗的心里李靖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因为你的功勋足以成为"战神",就像那"灵寿杖"也是繁荣昌盛的象征。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想要了解更多历史故事,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那就下期不见不散!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