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为省几十万两白银,皇帝辞退大量底层员工,引发暴动,丢掉皇位。

时间:2023-04-30 16:51:5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历朝历代在统治初期,都会对前朝的失败进行总结,一个国家的政府设置是怎样的,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非常重要,比如说在汉朝时没有科举制度,选贤才要通过举孝廉,对于国家选拔人才来讲这不算是一个好制度,后来有了科举制度,全国无论什么出身都可以靠才学金榜题名走上仕途之路,一定程度上就缓解了阶级矛盾,而且还真的造就了很多治国人才。

不过都去读书考试、改变命运了,也有个问题,那就是读书的人太多,考生一年比一年聪明没地方安置怎么办,这么多人当不上官就是闲散人员,保不齐有对国家不满的,搞点"恐怖主义",念过书的人搞破坏威力最大,于是有些朝廷不得不安排尽量多的职位来安置,造成国家机构繁冗,财政压力巨大,税收都被不干活的人吃了。

当然封建社会的政府庞大也不光是因为读书人无法安置这个原因,有的时候出于皇帝自身利益考虑,还有政治理念不同,也会做出精简机构或者扩大政府的决定。不过一般做出裁员这个决定,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没几个人愿意每天变更制度遭到很多人反对,今天我们来讲几个关于皇帝裁员的历史。

李世民作为一代明主发现了效率高于人海战术的秘密,人多了就会养些闲人,倒不如用少数效率高的人员还能够节省开支。但是唐初时期很多人跟着李世民建国的功臣被裁了,貌似会影响皇帝的信誉,落得个过河拆桥的名声,房玄龄是贯彻裁员政策的主要人物,他一开始颇为不解,越是遇到困难越是疑惑。唐太宗说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裁员是为百姓而想。

唐朝的强大不言而喻,与此相反的就有羸弱的宋朝。宋朝官府机构设置的冗繁是出了名的,宋朝当时流行一个词叫"奉祠",就是拿钱不干活,好像是去主管了一个道观,实际上就是回家呆着。这种观念给宋朝带来十分大的财政压力,而宋朝为了中央集权,很多官员的权力被一分为几,原本一个人可以解决的事几个人一块儿,既低效又麻烦。

不过其实裁不裁员要看怎么看,反正皇帝认为自己的制度对自己最有好处就是了。但对于下层人民来讲,当然不愿意包养一群好吃懒做还不办事的人,不裁员皇帝累一点,裁了员百姓高兴一点,当然得在没有贪官污吏和社会腐败严重的条件下。

到了明朝,朱元璋是个只信任自己人的人,因此他得把朱家的千秋万代怎样过活都想好了再死。别人可以饿着,我朱家人绝不能饿着,于是他让每一代朱家人都有免费俸禄吃。不过一个再小的家庭如果不计划生育,在几代或者几十代之后都会以几何级数量增长。1562年,全国供奉400万石,老朱家就要领800万,严重赤字,看来朱元璋让老朱家都吃饱的愿望落空了。

朱家人饿肚子大不了自己去干活,但同时饿肚子的还有百姓和别的明朝官员,为了节约成本(一年省下几十万两白银),崇祯继位后听信大臣建议大量裁撤驿站。这一下子在驿站上班的人全都没了工作,国家也没有抚恤之策,要回家自谋生路,国家也没有抚恤。没了驿站,官员不巡视了,再加上又西北又闹灾荒,无业人员开始暴动了,因为吃不上饭要揭竿而起,这是旧社会的必然,没商量。裁撤驿站这件事大概是明朝政府最后悔的事了。

在被裁的众多人之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他叫李自成。是明朝亲手制造了一个毁灭自己的凶手,崇祯皇帝最后被逼得煤山上了吊,不是亡国之君却做了亡国君。让人十分感慨。不过进入现代社会,我们自己应该怎样看待裁员这件事呢?每一个人早晚有一天会离开自己的岗位,但一定要不断的学习,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至少要保证自己自食其力吧。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