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赵匡胤五十岁驾崩,他有儿子,为何要传位于其弟!

时间:2023-04-28 14:54:4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本是后周禁军大将的赵匡胤,依靠着陈桥兵变取得了皇权。虽然坐上了皇位,赵匡胤却没时间去享受。因为宋朝才刚刚建立,五代十国时期残留的其他势力都没被清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对这些威胁,赵匡胤的皇位根本坐不踏实。他只能继续他的南征北战。只不过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则是自主创业了。历经十三年,赵匡胤终于打下了南方诸国。

持续十多载的疆场厮杀,无数个难以入眠的深夜。他为这个王朝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这些都使他断不忍心把自家的王朝拱手送给别人。那他又为何最终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呢?

关于赵匡胤为什么会传位其弟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史称"金匮(gui四声)之盟",另一说叫"烛影斧声"。

前者有明确的记载和清晰的论证,包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都是按这个说法记叙的。而后者则是在个别野史上有所提及。既然前者更为可信,那我们就研究一下前者的原委。

金匮之盟: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弥留之际,曾把他们兄弟二人叫到病榻前嘱托关于皇位的事情。杜太后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得到皇位,最主要的原因是后周的周世宗让幼子当皇帝。

如果后周有一个稍微年长一点的皇帝,又怎会轮到赵匡胤。太后的认知其实十分到位。因为当时处于五代十国的末期,而那又是个纷争不绝,不讲礼制的时期。

因为国家并没有统一,基本上就是谁拳头大就听谁的。没人会管你是那个王朝的后人,往往只有被打服气了,才会得到其他势力的承认。

而金匮之盟的目的也正是创造一个缓冲期,杜太后希望他们兄弟三人,可以利用这个缓冲期把国家的形势先稳定下来,之后再慢慢考虑皇位的传承。

不得不说杜太后的做法还是非常有远见的。朝代倾覆了,成为了当朝皇帝又有何用呢?这也是赵匡胤花了那么大力气去打仗的原因,他想尽早实现统一。

兄弟二人和太后约定好:赵匡胤死后,让赵光义接替自己的位子。赵光义死后,换他们的三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后再换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上台。

等到那个时候,经过那么多人的努力,赵氏的政权肯定也已经稳定了下来,而他们赵家的江山自然也可以"永世"流传。

杜太后让宰相赵普把他们三人之间的对话记下来,当他们的面写成誓词,再放在金匮里封存。金匮之盟的想法是挺好的,可惜想法和现实总是相差甚多。

赵匡胤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他弟弟赵光义了,然而赵光义却没按照当年的约定,把皇位正常传下去。

赵光义在位期间,赵光义的侄子和弟弟先后离世,皇位到赵光义这里就没法往下传了。最后赵光义让自己的三儿子做了下一任皇帝。

赵光美的侄子赵德昭也是挺惨的。虽然他爸是前朝皇帝,他自己也是预备皇帝,但毕竟现在的皇帝是赵光义。赵德昭觉得自己除了和叔父比命长以外,实在别有的办法。

当时赵德昭跟着赵光义去攻打幽州,某天晚上军中发生了惊乱。因为大家到处都找不到赵光义,就有人建议立赵德昭为皇帝。赵光义回来之后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很不高兴。

他们班师回朝之后,赵光义因为出征不利一直没有心情给将领们行赏。赵德昭觉得那些将领们跟自己都是出生入死的交情,就拿这件事情跟赵光义讨论。

赵光义啥都没听进去,反而觉得将领和赵德昭的关系有点太好了。心想自己这还没死呢,那些将领们怕不是想拥护赵德昭造反。

最后他就生气地训斥了赵德昭一顿,还说等他当上皇帝再给那些人行赏也不迟。

赵德昭似乎知道自己叔父在担忧些什么了,结果他回到家就跑去自刎了。但赵德昭真的就是愚忠吗?

其实这个赵德昭的做法没有那么"愚"。因为谁又知道赵光义当皇帝会不会当上瘾呢,万一指哪天他随便找了个借口,要把自己满门抄斩,自己又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只能全家领死。

如今自己这么一死,首先自己的家人肯定就保住了,其次还能给叔父留个好印象,自己的家人应该也能得到优待。

结果真的就和赵德昭想的一样,赵光义知道侄子自杀后,非常吃惊也非常后悔。并且在之后的十多年里对此一直十分内疚,隔三差五给自己已逝的侄子追封个什么王。

在赵光义的儿子宋真宗赵桓即位的时候,也没忘记给赵德昭追封个什么官。因为古代的官职与称号都是可以世袭的,这么做也算是弥补原本该成为皇室正统的赵德昭一脉了。

至于他三弟赵光美,就没有这等远见了。赵光美因为急着当皇帝,密谋篡位被张光义给发现了。赵光义因为自己侄子的事情,不忍心再手足相残。虽然没有杀他,但肯定也不打算把皇位再给给他了。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