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资讯:诸葛亮不采纳“子午谷奇谋”,最根本的原因,是魏延说的胆怯吗?

时间:2023-04-25 18:00: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一个被争论千年的话题。围绕着这一话题,主要是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说魏延的计谋太"悬危",过于冒险。另一种意见是站在魏延的立场上,是认为诸葛亮过于胆怯,不敢冒险。

魏延派的人甚至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魏延仅仅是向诸葛亮要一万人马,就算是魏延的计谋失败,也不过只是损失一万人马而已。而马谡在街亭的损失,也不比一万人少。如果诸葛亮听从魏延的计谋,将这部分的损失的兵马交给魏延,万一成功了,岂不是两全其美?可是就因为诸葛亮的过于谨慎,才使得白白损失了兵力,还没有实现魏延的计谋。那么,从历史事实上来看,是这些人说的这样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诸葛亮兵出祁山的方案。

关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由于历史上说的过多,我们就不多赘述了。这个所谓的奇谋是记载在《三国志》的注释里的,来自《魏略》。主要的内容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和诸葛亮在作战方案上产生了分歧。魏延要求率领万人出子午谷,夺取长安并据以固守。等关东的魏军援军到达时,已经二十天了,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率领的主力从斜谷出动,也足以到达长安。这样,长安以西的地域就能够一举而定。不过诸葛亮认为此计悬危,没有采纳魏延的方案,而是采取了兵出祁山的方案。

这个"子午谷奇谋"在《三国志》的正文中没有出现过。不过,在《魏延传》中,有一段文字可以印证这个计谋。那就是在诸葛亮每一次出兵北伐的时候,魏延都要求自己率领一万人的军队独立作战。魏延的目标不是长安,而是联系关东和关中的咽喉潼关。魏延要和诸葛亮兵分两路,最后会合在潼关,但是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这使得魏延认为诸葛亮胆怯,感叹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尽量的发挥。

我们看这两个计谋其实相差无几,只是目标不同而已。不管是袭取长安或者是潼关,都是以魏延为奇兵,闪击占领对方的要害,撕裂对方的防御体系。而诸葛亮则率领蜀军的主力作为正兵,从大路进发,与魏延相配合,夺取关中。那么,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的方案呢?

这是因为,诸葛亮自己的内心也有一套作战方案,这个方案是和魏延的作战方案背道而驰的。诸葛亮采取的作战方案是采取正面作战,步步为营的战略。我们看诸葛亮整个北伐的军事行动中,总是采取正面作战的战术,很少采用分兵奇袭等战术。他总是寄希望与敌人正面作战,一战而胜,可是敌人抓住他的战术特点,采取坚守防御的战略,让诸葛亮在后勤补给困难的情况下,自己撤退。

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作战方案,那么他就要彻底改变自己的作战方针,这是诸葛亮所不能认同的。不过,魏延由此认为诸葛亮胆怯也是不对的。在诸葛亮的第四次、第五次的北伐中,他就采取了多次的机动作战,让司马懿顾此失彼。这是因为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长,采取的孤注一掷的方式。

二、诸葛亮不采取"子午谷奇谋"的原因。

那么,既然诸葛亮不胆怯,那他为何不采纳魏延的积极果敢的作战方案呢?这是因为,诸葛亮清楚的知道,采取魏延的作战方案,是没有成功的希望的。

第一个原因是,诸葛亮清楚的知道,自己率领的这支蜀军,在军事实力和军队素质上,与曹魏的军队是有着质量上的差距的,他不能拿魏延和他的部下去冒险。

在夷陵之战后,蜀军的素质一落千丈。这是因为在荆州之战中,损失了以关羽为首的荆州主力。而在夷陵之战中,不但损失了蜀军最后的精华,还把刘备选拔的年轻一代的军政人才损失殆尽。夷陵之战后,刘备一面以赵云的军队守住东部边境,一面让诸葛亮在成都开设军营,训练新军。经过诸葛亮的艰苦努力,终于训练出了十万左右的军队。这支军队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主力。

可是,这支新训练的军队,和刘备、关羽训练统帅的军队不能同日而语。虽然在诸葛亮的训练下,这支军队阵容严整,军纪严明,可是他们临战的经验不足,战斗力不足。蜀军质量的低劣,在街亭之战中表露无疑。面对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魏军,蜀军居然都不堪一击,被打得大败。这样质量的蜀军,诸葛亮怎么可能放心让他们去冒险呢?

可即便是这样质量的蜀军,在数量上也不是曹魏的对手。当时蜀军的精锐数量寥寥,这种窘况在诸葛亮的《后出师表》中也有表露。当时蜀军的核心也就才几千人,这中间就包括了魏延的精兵。以此为核心的蜀军,总共才有十万人左右。而它所面对的曹魏,光常备兵力就有二十多万,这还不包括可以随时动员的屯田兵力。

试想一下,在蜀军这种数量和质量都不足的情况下,诸葛亮怎么可能拿魏延这最后的老本去孤注一掷呢?魏延的一万军队虽然不多,可是他们却是蜀军的精锐,魏延也是蜀军不可替代的将领。可以说,魏延和他的部下,是蜀军唯一的突击力量。如果将他们丧失了,会给蜀军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诸葛亮为了北伐的事业,也不会拿他们去冒险的。

第二个原因是诸葛亮依据蜀军的现状,为蜀军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战术。这套战略战术,是无法实现魏延的作战方案的。

由于蜀军的素质较差,作战经验不足,尤其是蜀军中骑兵部队战斗力差,无法和曹魏的主力骑兵部队进行抗衡。诸葛亮便专门为蜀军量身打造了一套战略战术,用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克制对方的优势。

诸葛亮对蜀军的编制选择上,采取以山地步兵为主的编制。这是因为蜀地多山,又缺乏良马,诸葛亮只得编制了无当飞军这样的山地步兵,来与魏军作战。可是,这也限制了蜀军的作战效能。由于缺乏骑兵,诸葛亮的军队在平原的突击力不足。

结语: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确实有他的道理,可是他的这个方案只是站在他的立场出发,并没有考虑到当时蜀军和魏军的实际情况。如果诸葛亮采取了魏延的方案,就必须将不足的兵力,全部投入到关中平原,和曹魏的主力决战。魏延的部队是刘备留下的不多的精锐,完成袭取潼关的任务是可能的。但是诸葛亮的军队是新编练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是难以完成魏延方案里面的任务的。因此,诸葛亮才会认为魏延的计谋太悬危。

正是因为蜀军在素质和质量上的不足,才使得诸葛亮因地制宜,被迫采取了违背兵法的作战方案。即便是如此,在街亭之战中蜀军依然遭受了惨败。如果蜀军在适宜曹魏军队作战的关中平原,与魏军决战,那么只会失败得更惨。诸葛亮面对必败的局势,是不会将蜀军最后的精锐,魏延的军队白白葬送掉的。

魏延在提出他的"子午谷奇谋"的方案时,忽视了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作战方案执行者的问题。只有执行者才是实现方案目标的主体。如果执行者没有能力去达成目标,再精妙的方案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无法实现。诸葛亮深知自己训练出来的这支军队的优缺点,是无法执行魏延的方案的。这才是诸葛亮不采纳魏延计谋的根本原因,并非是因为诸葛亮胆怯或者是珍惜那一万人马。

诸葛亮在作战地形的选择上,主要选择便于自己山地步兵作战的山岳、丘陵地带,避开便于发挥曹魏骑兵威力的平原地带。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他的作战范围基本上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形范围中。即便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也没有进入关中平原。

司马懿就是因为洞察了诸葛亮的作战心理,才会明目张胆的对部下说,诸葛亮如果是勇者,就依山而东,否则上了五丈原就万事无忧了。这虽然是司马懿说的大话,不过也是符合诸葛亮的作战特点的。

诸葛亮在蜀军的训练上,采取了独特的方式,那就是他独创的八阵图。诸葛亮精心的编制了阵法,并对蜀军进行严格的训练,让他们加以掌握。诸葛亮曾经对自己的朋友说,蜀军的八阵图已经训练成功,从此之后,蜀军就没有战败之忧了。

不过,依靠阵型与对方作战的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机动力不足。诸葛亮采取这样的作战方式,也是针对蜀军质和量都低的特点,采取以自保为先,然后求胜的方法。

由于以上的这些特点,诸葛亮在战略上采取的是持久战方针,而在战术上则是防守反击的战术。这对于诸葛亮这样的熟读兵书的人,是十分反常的。如果按照正常的作战原则来说,采取魏延的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动出击,攻其必救的战术才是正解。但是,正是因为蜀军在质和量上的差距,使得诸葛亮不得已采取了这种违背兵法的作战原则。

诸葛亮何尝不想速战速决,但是蜀军的实力达不到,他也是无可奈何。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当时的八阵图并没有训练成功,他的军队被曹魏的骑兵一击即溃。这次战役,双方军队之间战斗力的差距,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算是八阵图训练成功后,诸葛亮也不和魏军在平原上交手。这是因为他的军队的骑兵实力太差,和曹魏作战,胜利了不能扩张战果,失败了无处可逃。军队的缺陷,才是局限诸葛亮作战的根本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诸葛亮的战略方针和魏延的战略方针不同,如果采纳魏延的方案,就要彻底改变作战方向。

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作战的最佳地区是在陇右一带。这个地区丘陵密布,限制曹魏的骑兵驰骋。同时还有足够的空间,让诸葛亮的蜀军排兵布阵。诸葛亮在这个地区和曹魏军队进行决战,在击破曹魏军队的主力后,再席卷关中,这个方案是可行的。

不过,这就需要诸葛亮将主力投入到这个地区。因为蜀军的主力最多不过才十二万人左右,诸葛亮每一次出兵也就只带八万人。这八万军队再分兵就过于单薄,不能够完成战略性的任务,反而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所以,除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在其他的北伐中,都是将兵力集中使用的。

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他就得将整个作战方向进行调整,把蜀军的主力从陇右投放到关中去。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诸葛亮的战略和战术方针。诸葛亮必须配合魏延,率领主力在关中平原和曹魏的优势骑兵进行决战。有街亭之战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去直接插入敌方的纵深,后果将是什么?那将是必败无疑,而且败得比街亭之战还要惨。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