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朱棣五次征战蒙古,对当时的大明朝来说,有什么利弊之处

时间:2023-04-23 12:57: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朱棣五次征战漠北,其实有弊也有利,我们不能只看总体方面来总结。因为五次征战蒙古,对军事、民生、经济方面都各有影响,如果拿出来对比话的,是无法比较的。朱棣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五征蒙古的得失,我总结如下: 重创鞑靼、瓦剌,收获巨大 朱棣五征时,从苏尼特左右旗、阿巴嘎旗一代到今天的外蒙古克鲁伦河,再到肯特山。前三次出征都取得了胜利,只是后两次无功而返,这样看好像蒙古没多大的损失。 但其实蒙古人的损失是特别大的,为了躲避明朝大军,蒙古许多部落都躲避到荒凉的地方,虽然他们的的人马都耐寒耐旱,但牛羊且没有这样的忍耐力。在迁徙途中,牲口累死无数,而明军在春季出征,这使得蒙古牲口都刚刚熬过了一个严冬,春天草原刚刚返青,生活还没有贴膘,就被迫迁徙,死亡甚多。阿鲁台就是被明军这样折腾几次,元气大伤,最后被瓦剌击杀,而恰恰朱棣运用就是这样的战略把蒙古人弄得哭爹喊娘,没有了草原牧场的蒙古人,作战意志逐渐崩塌。 五次出征,财政严重缩水 明朝建立时间为1368年,而朱棣第一次出征为1410年,也就是说中原百姓才脱离战乱四十多年时间,国家正在休养生息之时,朱棣开始了大动刀兵。 面对国力不足的情况,朱棣采取了拼命印钞票的方法,但这样的政策让宝钞严重贬值。洪武年,一贯宝钞能换铜钱两百多,而到了明成祖年间,一石米的价格为几十甚至上百贯宝钞。一贯宝钞只能买几斤大米,而后来的几次出征,严重损耗国家财政,宝钞的面值急剧下降。山东方面由于征发急促,还发生了唐赛儿的农民起义事件。 朝中大臣因为朱棣北伐的开支过大而屡次进谏,导致朱棣龙颜大怒,户部尚书、兵部尚书等无法调拨巨大开支,都畏惧自尽。 蚁多咬大象,烦不甚烦朱棣死后,明仁宗、明宣宗因为国家财政吃不消,都不在征讨蒙古,宣宗时期因为财政问题还放弃了开平卫。 而朱棣时期因为打的太猛,导致蒙古贵族几乎绝了种,而元顺帝后裔也在部落混战中死得差不多了,到最后只要手里有点武器的,到处都在部落混战中,整个草原没有一个可以统一政权的人。 瓦剌原先是几个首领一起管理的,但也先被枢密院袭杀后,瓦剌也分裂,形成了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元顺帝后裔的达延汗虽然统一了一次蒙古,但只有六万户,人数不过二三十万人,漠北也大部分都是瓦剌人的地盘。到达延汉分封地盘的时候,蒙古又一次分裂,然后那些部落首领死了又分裂,就这样一直周而复始。 整个蒙古没有统一的政权,每个部落你过你的我打我的,有的吃了就吃,没得吃了就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所以这时候的大明犯了愁了,原来的唐朝、汉朝等面对那些匈奴、契丹、回鹘等部落,他们有一个统一的政权,大家是可以谈判的,无非那点钱、物资什么的,都好解决,只要你不犯我边境。但是现在朱棣留下的可真的是烂摊子,草原上没有一个大的政权可以代表蒙古,大家都是各玩各的。草原上面到处分布这几千或上万人的部落,一到时间就全都跑到大明边境打秋风,而大明又没法找人谈判。 这时候找不到能代表整个蒙古的人,追赶这些强盗又不划算,抢了人和物后就一哄而散,而大明还找不到这些人。面对这样突然出现的几千上万人,大明派兵坚守边境要打持久战,而追赶又不划算,皇帝和内阁那边两三天就收到鞑靼几百人犯我边境、杀人越货的报告,头都炸了。 但总的来说,朱棣五征蒙古带来的效果还是颇丰的,起码蒙古人当时被打怕了,不敢大军压境来侵犯大明,明朝也少了一块来自蒙古的威胁。而国家财政紧张是必然的,汉武帝打匈奴花了两朝帝王积攒下来的财富,为什么要打?就是因为不打跑这些匈奴,国家不得安宁,只有打跑了周边的敌人才能真正做到百姓安心的休养生息。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