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环球热闻】南明最后名将,坚持打到康熙王朝,史书:他死后明朝才算真的结束

时间:2023-04-23 09:04:1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可歌可泣的朝代,它承衔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罹患各种天灾人祸,遭遇了地球小冰河时期,甚至在后期还打出""万历三大征""的辉煌战绩。""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正是这个极具悲壮色彩王朝的写照。

然而,随着建州女真的兴起,纵然大明后期涌现了如袁崇焕、孙传庭和卢象升等名将,但也未能逃过衰败的王朝定律。可就在此时,明末清初的一个文人却凭借自己的力量为明朝续命数十年,以至史籍《兵部左侍郎张公传》记载::"自丙戌至甲辰,盖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资料图】

这个以文天祥为偶像,却更比文天祥有才干的人物,史称张煌言!

而张煌言的故事,要从明朝崇祯十五年开始讲起。

那时,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将烽火点燃整个大明,彼时建州女真也在关外虎视眈眈,朱明政权岌岌可危。22岁的张煌言彼时不过才是一个小小的举人,但他关注时事,自幼喜欢研讨兵法,其射艺绝佳,能在考试时""散发皆中"",令周围人都对他不敢小觑。

后来清兵入关,当时天下有才干之人要么投入反清的浪潮,又或者隐居不出,更有不少人最终投靠清廷,谋取荣华。而张煌言则是前者中的一个。

顺治二年,25岁的张煌言亲眼目睹了清军""扬州十日""的残忍行径,本来书生意气的他一时间走向成熟,毅然投笔从戎,跟随钱肃乐率领以军,走向了抗清的道路。他凭借自己的才能,驰骋宁绍,转战浙东,有力打击清军的猖獗势力。后来,鲁王到达绍兴主持反清事宜,26岁的张煌言深受重用。

当时的南明政权并非铁板一块,各个藩王彼此间为了谁是正统,内斗得不亦乐乎,使得清军可以将他们分化瓦解。顺治四年后,张煌言在鲁王麾下于长江沿岸征战四方,但奈何他们的兵力太少,实力不济,最终不敌清军,鲁王只能从舟山撤往福建,并委任张煌言和他的上司张名振留守作战。

此时南明的众多势力中,当属郑成功的实力最为强大,当时他的军队拥有17万水军,张煌言的六千水军在其面前力有不逮。可是此时郑成功尊奉唐王为正统,于是张煌言只能同鲁王一起寄人篱下。

但是张煌言始终心怀天下,矢志报国,当他与郑成功相识以后,便为对方气节所打动,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其麾下全心效力。后来张名振死前本欲将他的六千水军授权给张煌言,但却被郑成功委任亲信夺取,直到次年他的亲信死去,张煌言才重新拥有兵权。但是不管怎样,极具家国情怀的张煌言与郑成功还是在抗清中产生了深厚情谊。

顺治十五年,永历皇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一同抗清。恰逢清军发军云贵,意图剿灭南明政权。于是郑成功决定出征浙江,围魏救赵,分担云南明军压力。同年,郑成功与张煌言的水师汇合,攻克了乐清和宁海,然而由于台风缘故,郑氏损失巨舰上百艘,溺死八千军士,只能暂退厦门。

次年,张郑二人决定,再率义军攻入长江,牵制云贵清军。出征之前,张煌言便极具见识地提出务必先占领崇明,因为此处是江海交汇之处,攻守自如。然郑成功却未采纳他的意见。当时驻防长江的清军沿途设下重炮,防守坚固,张煌言率领其所辖十七条战船机敏破坏了江防,配合郑军""翦江而渡"",进军南京。

当时张煌言率领着他不满一万的义军驾驶着不满百艘的小艇,毅然决定率军深入,进攻南京观音门,掩护郑成功攻克镇江。当月,张煌言的舰队继续西上长江,当时的清军都已经被他之前的凌厉作风吓到,犹如惊弓之鸟,沿途百姓无不欢迎他的到来。

抵达观音门后,当时守据南京的官员异常恐慌,守城不出。而张煌言一直等待郑成功从镇江赶来与他汇合,熟料郑成功却在慢慢赶来。最终,在江面空等两天的张煌言被郑成功贻误了战机,受到清廷援军的夹击。可是纵然如此,张煌言水军却在清军八十艘快穿偷袭下奋勇杀敌,甚至在翌日凌晨克复了江浦城。但最终由于郑成功的拖延,南京未能攻克

随后,郑成功来到南京城外,替其吸引清军主力。他又在短短两个月间收复了芜湖,并以此为据点,分四路军攻克了江南数个重要城池,并在随后以郑成功名义,号召各地""归正反邪""。当时安徽和江苏一带的官员大为震动,许多缅怀大明的人心中跃跃欲试。

随后,张煌言和各路军队进展都异常顺利,极短时间内攻克了共计四府、三州、二十四县。水陆大军发展到数万人,周围数个省份如湖南、江西、河南和山洞的民心都开始思变,当时清廷深感恐惧,连顺治皇帝都开始考虑御驾亲征。

可是眼看胜利在望之际,郑成功却因为低估南京清军,最终在南京城下大败,再次使得张煌言的后方起火,最终功败垂成!郑成功大军一撤,张煌言缺乏后方支持,陷入清军包围,最终浴血脱逃。

历经此战以后,郑成功已开始有了二心,不再如此忠于大明王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收复台湾身上,并在后来驱除台湾的荷兰殖民者,自己拥兵自重,孤悬岛上。此时,张煌言也对抗清事业开始感到无望。

又比如,蜗居江南的南宋朝廷在军事上十分给力,跟当时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硬刚40多年,期间金、西夏、西辽这些宋朝昔日的敌人纷纷败在蒙古军队手下,直到蒙古铁骑打到欧洲和地中海,南宋还在打,生生耗死了蒙古帝国前四个大汗。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涨了见识,还在津津乐道时让我们记住了历史中的一个个典故。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时,孩子很容易就记住了一些比较大的内容点,比如在本文中,孩子很快就能记住明朝与清朝之间还有着这样的悲情故事,我们也可以借机启发孩子长大后要忠于国家,为国奉献;同时,张煌言和郑成功的过往也可以启发孩子:伙伴之间不止要相互信赖,还要密切配合。

然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棵稻草是永历帝的被俘和鲁王的逝世。永历帝被俘后不久,鲁王也相继病逝,失去效忠的君主后,张煌言彻底心灰意冷,遣散了军队,留下十数人的卫队,隐居在东南的一处岛上,以待有天下明主出现,重操旧业。

可是令张煌言始料未及的是,这十几人中竟然出了一个叛徒。最终在此人带领下,清军俘虏了张煌言。后来清廷深感他的忠义之心和治国之才,派人对其劝降,可熟料他对劝降官员说到,""不孝未便以文文山自况,执事正不必以留梦炎辈自居耳!""意思是,我自己不方便说我想做文天祥,但你也不用让天下人都知道你想做留梦炎吧?这句话令当时劝降的汉人官员无地自容。

在他被斩当日,他拒绝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最终慷慨赴死。张煌言死后,他的忠义令后人钦佩,人们最终把他同岳飞和于谦二人葬于西湖,史称西湖三杰。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念其忠烈,最终为他正名,还他清白,并将其排位入""祀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

而在我们中国古代,还有着许许多多有趣或传奇的事情,比如秦国统一六国的时候,秦国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在一套当时特有的国家制度管理之下,农民负责产粮,剩下的人要么当兵去了,要么做兵器去了,所以秦帝国的武器比六国强,战斗力也强悍。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