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快资讯丨清朝进行“洋务运动”期间,列强为何都偃旗息鼓?主要原因有三点

时间:2023-04-03 16:00: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历史,许多朝代都曾在极短时间内就将一套制度发展到极致,陷入瓶颈和困境后就开始变法求新,不过大部分变法都以失败告终,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一个朝代灭亡。说到清朝时期的变法,很多朋友都会想到"洋务运动",一场旨在挽救清政府统治的自救运动。从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三十余年里,清政府不断投入资金,开办新学、学习西方技术、建设工厂、发展军工业。值得玩味的是,当"洋务运动"开始后,那些曾以各种理由侵略中国的列强却都没了声息,为何列强突然"安静"下来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资料图片)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李鸿章

第一,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明显提升。虽然"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运动对于提升国力确实有效。在大量资金的扶持之下,到变法末期,清王朝所属的军工企业已经可以制造当时世界一流武器,比如口径300毫米的重炮、各口径速射炮与压制步卒炮,甚至是列强们所拥有的巡洋舰,国产"汉阳造"更是堪称当时的尖端步枪。虽然固然这些武器依然弥补不了兵员素质和指挥战术方面的差距,但也告别了曾经列阵冲锋挨枪子的时代。

▲汉阳兵工厂旧照

此时的清朝属于"金玉其外",在外表看起来可与列强比肩,不论是花大价钱打造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水师,还是自造300毫米大口径重炮,都吓住了列强,让各国误以为再侵占中国将付惨重代价。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这层虎皮被日本撕下,各国这才又肆无忌惮地涌入中国瓜分利益。

▲张之洞视察汉阳铁厂场景复原

第二,清王朝的经济飞速发展。"洋务运动"期间,负责官员提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清政府以求强为核心,兴办了以"三局一所"为代表的官办企业。转型之后,他们又提出"求富"的口号,李鸿章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上海开办官商合办的"轮船招商局",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有"三局一场"。经历重工业转型轻工业、军用转民用的官督商办时期后,又出现了许多商办企业。这四类企业相互配合补充,保证了"洋务运动"时期的国家经济能够高速发展。加上清政府斥重金培养的留学人才开始反哺,以人才为基础,用经济做支撑,清政府开始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置,大量投资工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开始良性循环,快速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由于经济可以反哺军事,因此形势一片大好的清朝经济也让西方列强不敢轻举妄动。

▲首批留美幼童旧照

第三,这一时期的列强自顾不暇。此时世界经济环境极度不稳定,从公元1858年开始到1890年,短短32年里,欧美列强就经历了四次经济大萧条,其中公元1890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最为严重。在此期间,德国股票最先崩盘,而且暴跌两年之久,支撑起列强繁荣经济的铁路建设费用缩减60%,美国的金属与金属制品价格更是下降44%,欧洲小麦整体价格仅为公元1860年时的三分之一。对于列强而言,他们这一时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应付国内与安抚殖民地,想要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实属有心无力。

▲"甲午战争"日本海军将士剧照

事实上,这场经济危机很快就由西方影响到东方,日本作为"重灾区",无奈之下才发动"甲午战争",不想彻底打断了"洋务运动"的进程。日本之所以要发动这场战争,原因有两点,第一便是转移压力,此时日本国内经济崩盘已经无法自愈,只能靠发动战争转移国内压力以获得更多资源,以便过此次"寒冬"。其次,"洋务运动"发展得太快,清朝看起来已经具有世界一流实力,日本害怕当清朝消化完"洋务运动"所赚取的资本后,会趁着经济萧条对日本发动反侵占。

▲北洋水师将士剧照

从整体来看,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在物质上基本达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更为后世积累了宝贵资本。不过"洋务运动"也有着重大缺陷,首当其冲的就是思想素质。虽然此时在武器装备方面已经达到列强的水平,但是兵员素质和将领思想依然停留在"闭关锁国"的时候。"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清朝明明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军舰,最后却因指挥不当和技术欠缺,导致清朝手握利器仍遭遇惨败。其次,"洋务运动"建立于泡沫之上,所有技术仅靠"进口"而没有实现自主创新,清政府的技术在当时固然属于一流,却依然不如列强,哪怕最终没失败,也依然会被拉开差距。

参考文献:

《筹办夷务始末》《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