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刘邦两次闯营夺韩信的兵权,韩信为何不反抗?刘邦凭什么来去自如

时间:2023-03-06 14:45:2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韩信几乎是刘邦的"造兵机器",刘邦先后三次抽调韩信的大军。第一次是攻取代国之后,刘邦派使者一纸调令抽走主力;第二次是刘邦在成皋败于楚军后,突然渡过黄河,闯入韩信大营,夺了韩信的兵符;第三次是垓下之战后,刘邦故技重施,突入韩信大营,夺了他的军权,将他改封为楚王。

按理来说,军营这种地方防备森严,士兵们可不管你是谁,只听主将的命令,刘邦要想闯营,当心变成刺猬!即便刘邦硬闯,也不可能瞒过韩信,刘邦又不是孙悟空,凭什么两次夺走韩信的兵符呢?这事到底可信不可信?当然可信,理由如下。

朝廷三大权制约统帅:兵符在手不等于完全掌控军队


(相关资料图)

很多人误解,以为一旦将军手持兵符,就是无冕之王,为所欲为。尤其是那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更让人觉得得兵权得天下的感觉。倘若真是这样,天下岂不是永远处于军阀混战的军人政治时期?

事实上,人们早就认识到军队的两面性,早就创造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把这只大老虎关进了笼子,在需要的时候放出来,不需要的时候"收监"。有以下几个措施,足以管控军队。

1.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将领没有调兵权

部队在非战时状态,驻扎于行营,由朝廷指定的官员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裁撤或增补兵额、日常补给和训练、器械营造和大军调动。统兵权是指部队到达目的地后,军事行动的指挥权。

这两个权力是分开的,也就是说,有调兵权的,到了战场上没有指挥权;有指挥权的不能随意调动军队的移动。这两个权力的分离,让任何一方都做不到完全控制军队。

以陈桥兵变为例,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到没有:赵匡胤拿到指挥权后,为何非要把部队领出去转一圈,到陈桥才发动兵变?直接在开封立刻兵变不更简洁吗?

其中的蹊跷就在于,赵匡胤只有指挥权,却不能偏离军事行动目标调动军队,也就是说他想把部队拉到皇城逼宫,军队不听他的调遣。赵匡胤只有将调兵和指挥两权合一,才可以为所欲为。他们商定的计划,就是走到陈桥后,再从有调兵权的人手上夺权。

韩信手上的兵符也是如此,只有战时指挥权,军队的调动不在他手上。这时候,如果刘邦不发出调动指令,韩信的兵符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严格来讲,所谓刘邦夺权,这个说法就很夸张。

2.补给依赖于大后方,将领受制于朝廷供应

军队的后勤补给,一般都需要后方供应,而不是自给自足,除非两种情况:流寇军阀和藩镇势力。流寇的做法是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没办法,没人给他们做供应;藩镇是朝廷赋予了权力,可以兼管财政,自给自足,带来后果就是不受中央节制。

韩信大军假如想摆脱刘邦控制,除了将调兵权和统兵权归一,还必须建立稳定的供应链。没有庞大的文官系统帮他控制赵国,他一时做不到,至少那个时候,他还必须依赖萧何从关中运送粮饷。

3.部队辅助系统的制约,将领受到垂直干预

军队除了作战系统外,还有一个不为人关注的辅助系统,包括前面说的后勤保障系统,还有参谋系统、监控系统等文官体系。这些文官在战时隐身其后,很难看到他们的影子,它跟作战系统形成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约的作用,假如战时指挥官偏离目标,立刻会遭到这个系统的制约。

比如作战计划的制定,决定权虽然在指挥官,但是作战参谋会参与制定计划,并保持与朝廷军事机构太尉(兵部)的独立沟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作战参谋会根据朝廷指示,直接干预军事指挥。

所以,将领的指挥权也做不到完全独裁,受多方掣肘,往往决策是多方协商的结果。

以上三点决定了韩信对他的军队控制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它靠一套完整的体系运作,任何人只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韩信。

军队管理三大法宝:统帅领兵在外要受到多方节制

结论

综上所述,刘邦闯营夺印,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这是人们对古代军队的管理存在误解,以为统帅就是土皇帝,可以控制一切。其实,韩信根本控制不了军队,也阻止不了刘邦随时拿走他的兵权,更何况韩信本就没那个心思。

除了体系上三大权力的制约,韩信还会受到多方位的制度性监控和掣肘。

1.监军制度

一提到监军,大家就会想到宋朝和唐朝的军队编制,那两个时期的监军太生猛,几乎凌驾于统帅之上,历史上的多次战斗失利都跟监军有关。最著名的就是杨继业瓦桥关殉国,就是监军王诜作祟。安史之乱,监军程元振、鱼朝恩几次将胜果葬送。

事实上,监军自古有之,只是那时候监军的错位改变了战局,所以留下臭名。一般情况下,监军出于隐身状态,他的职责就是负责监督统帅,按朝廷的既定方针执行任务,不跑偏就行,具体军事方略不能干预。

请注意,监军跟作战参谋不一样,监军也会参加军事会议,但是按规定不能发表意见,不能干预军事行动。但是如果统帅偏离目标,监军立刻会露出狰狞面目,他有权代表皇帝临机处置统帅。

监军一般由宗室子弟或皇帝亲信担任,地位很重,职位不高,所以,正常的军事行动中,不见他们的记载。韩信身边一定会有监军存在,比如刘交、刘濞等人,他们最早的战功,应该就来自于监军。

2.人质保证

统帅出征,家属必须留在皇帝身边,这是一条潜规则,列朝开国都是如此,否则绝不可能得到独自领兵的权力。

名义上家属留在后方是为了安全,其实就是为了让皇帝安全,手上掐着人质,才能放心地授予兵权。以历史上形象最好的皇帝刘秀为例,在定都洛阳之前,所有的将军们,家属全部留在刘秀大营。定都洛阳后,将军们的家属全部被安置在洛阳。冯异西征四年,刘秀为了表达对冯异的信任,特地把他的家属送到冯异身边。

3.暗藏特务

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光看到明朝有锦衣卫的无孔不入,没看到其他朝代的明确记载罢了。这一条我没有直接证据,信不信由你。

刘邦能闯营收韩信兵权的理由和情景推演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结合实际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韩信谁对军队更具控制力,以及刘邦闯营夺印的几个关键技术。

1.刘邦对军队的控制力,其实远在韩信之上

①休战状态下,韩信对军队不具备控制力

刘邦第一次闯营,发生在灭赵降燕之后。韩信大军除了派出部分兵力,抵抗渡过黄河的楚军,基本处于休战状态。由于赵国刚灭,工作重点放在了行政管辖和军队整编中。

按上文分析,韩信的这支大军,基本处于休战状态,等待刘邦的下一步指示。在这种状况下,韩信对军队的控制力是最低的时候,甚至连日常管理都未必参与得了。战时,将军们唯韩信马首是瞻,战后,韩信指挥不了他们。

②韩信的个人实力不足以超越刘邦

理论上来讲,调兵权与指挥权分离,就可以避免统帅反叛了,可为何还有那么多反叛发生呢?这就要看统帅的个人能力了,假如他有收买将领们的本事,就一切皆有可能。

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但是他的情商明显不够,也不具备领袖的气质,更没有笼络人心的气度与手段。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韩信就像企业的总工程师,涉及技术问题非他莫属,玩人际关系立刻虾米。

因而韩信在军营里其实很孤单,没有朋友,跟将军们都是工作关系。后人纠缠于韩信如果自立,会不会天下三分,太幼稚的说法!你见过几个眼镜厚得啤酒瓶底似的总工,能取代总经理的?

关键词: 作战参谋 军事行动 基本处于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