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因诸葛亮而死的七个文臣武将 世界热资讯

时间:2023-03-02 11:56: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蜀书十是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里面涉及七个蜀汉文臣武将,除了最后的魏延、杨仪,其他人像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等人,乍一看呢,似乎没半毛钱关系。但深究细节就会发现,这些人的死跟诸葛亮都有关系。


【资料图】

第一,刘封。

刘封是刘备领荆州牧后收的养子,在刘备跟刘璋决裂后,刘封随诸葛亮、张飞等人入川支援。在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孟达夺取房陵三郡,有就是上庸,西城,房陵。等孟达夺取上庸了,刘备又觉得孟达无法胜任这个重要的军事战略位置,就派刘封去作了孟达的领导,统领孟达的军队。这也是孟达与刘封不和的重要原因,并埋下日后孟达背叛刘备的雷。

在关羽兵败徐晃,南郡等又被吕蒙所窃取,最后退守麦城时,数次向据守上庸的刘封、孟达求助。二人皆以自地难守为由拒绝。关羽死后,刘备记恨二人,加上刘封、孟达经常吵架,孟达是又恨又怕,因此就投诚魏国(曹丕称帝后)。

后孟达写信给刘封,有提到两个重点:"势利所加,改亲为雠,况非亲亲乎!"、"继统罗国而已,当更剖符大邦,为始封之君。"刘封本姓寇,是罗侯寇氏的后代(侯爵有封地),孟达觉得他跟刘备本就不是亲生,而曹丕刚称帝,如果刘封愿意归降,以他的才干,既可以恢复本姓并封侯掌管罗国,又是曹魏开国君侯。

不过刘封没有听从,后因上庸的申耽、申仪的背叛,导致刘兵败徐晃,退回成都。到了成都,刘备先是指责刘封没有跟孟达好好相处,再者是没有救援关羽,仅此而已,纯粹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责备。

不曾想却被诸葛亮给坑了,"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诸葛亮想得很远,刘封刚猛,担心刘备死后难以控制,就劝刘备趁机除掉刘封。我们都知道西川是闭塞之地,人才本身就匮乏。诸葛亮作为股肱大臣,为什么还劝刘备处死一员刚猛大将。我觉得有个关键原因:刘封是养子,位居高位,手握兵权。刘备为汉中王,立刘禅为太子,待刘备死后,怕出现争权夺位的问题。对于蜀汉或者诸葛亮都是隐患。如同孟达劝刘封书中提到"私怨人情,不能不见,恐左右必有以间於汉中王矣。"即便是刘封对废立没有想法,也会有人因此离间刘备,而这人就是诸葛亮。所以刘封在死前才会说出"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样的话来。

第二,彭羕。

彭羕字永年,广汉人。彭羕是个骄傲的人,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唯独敬重同郡秦宓,并举荐给太守许靖。后入仕,为书佐,被众人诋毁导致刘璋用刑剪去头发和胡须,贬为奴隶。在刘备入蜀后,彭羕想投靠刘备,却先去找了庞统。当时,庞统有客人。彭羕直接就坐在了庞统的榻上,让庞统先招待好客人再好好聊。待客人走后,他又让庞统准备好食物,两人因此聊到了隔天。"统大善之,而法正宿自知羕,遂并致之先主。"结果由两位谋主庞统、法正共同举荐给刘备。

试想,同时被庞统、法正共同引荐,彭羕得多厉害。我们知道,庞统号凤雏,在荆州与诸葛亮齐名,后随刘备入川作为军师顶替诸葛亮的位置并且献出"三计取益州"的策略。而法正,是客居益州的西凉人,不受益州士族待见。但诸葛亮承认自己的谋略不及法正,刘备也更亲信他。由这两人同时举荐的人才,刘备惊奇也是理所当然。事实证明,彭羕果然不负所望。"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

平定成都后,刘备对彭羕的恩宠,拜彭羕为治中从事。一个原本是众人厌恶的奴隶,一朝变成州人之上的高级官员。彭羕因此飘了,走到哪,脸上都挂着"嚣张"二字。

"诸葛亮虽外接待羕,而内不能善。屡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迁羕为江阳太守。"

诸葛亮表面跟彭羕很好,私下多次进言刘备,彭羕怕是个隐患。刘备当然是更听诸葛亮的话了,加上对彭羕平日的观察,就特意疏远彭羕,将他降为江阳太守。彭羕当然不甘心,就去找马超。在马超认为彭羕跟诸葛亮、法正是并驾齐驱的,为什么会被大材小用,做一个小郡太守。彭羕骂道:你这个老兵痞,跟你有什么好说的。随后又说,你在外,我在内,天下不怕平定不了。也就是这句话,让彭羕被以谋反定罪下狱。

后彭羕痛定思痛,写信给诸葛亮忏悔,却还是被下令处死。"羕竟诛死,时年三十七。"陈寿用了个"竟"字,竟然,有不敢相信的意思。面对人才匮乏的西川,作为庞统、法正同时认定的人才,彭羕已经认错还是被处死。

第三,廖立。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人,是在刘备领荆州牧时加入的,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后吕蒙夺取荆南三郡,廖立弃城而逃,却没有遭到刘备责备,还被任命为巴郡太守。诸葛亮拿他跟庞统称为楚之良才,兴世业者。

但廖立觉得自己才干只输给诸葛亮,却位居李严之下,因此常常抱怨。加上嘴碎,评论先帝不是,被蒋琬举报,诸葛亮因此上表刘禅,最后被降为平民,流放汶山郡。在诸葛亮死后,郁郁而终。

第四,李严。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最早在刘表帐下任职,在曹操入侵荆州时,李严归附刘璋。建安十八年(213年)率军抵抗刘备,后投降刘备。平定成都后,与诸葛亮等人制度《蜀科》,平定贼乱,因此加封为辅汉将军。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作为托孤重臣之一,领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建兴九年(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出兵祁山,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早先,杨仪跟蒋琬都是刘备的尚书,杨仪任劳任怨,自认资历比蒋琬高,因此怨言很多,没有人愿意亲近他。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杨仪却说:如果当时我率军北投曹魏,现在的职位可不只是这样,真是后悔。因此被罢免为民,流放汉嘉郡。到了流放之地还不死心,依然上书毁谤,言辞激切,于是朝廷下令捉拿杨仪,杨仪因此自杀。

结语:

刘封、魏延皆是勇将。刘封不从孟达之言,负罪回国,却遭诸葛亮非议至死。魏延文武双全,一向受刘备器重,却因理念与诸葛亮相冲,惨遭轻待。彭羕、廖立、杨仪才干不输"卧龙"、"凤雏"二人,却因口舌遭人把柄。刘琰是旧臣,受刘备恩宠,理应居安思危,却浮华成风;李严托孤重臣,早期因功至伟,后官场算计,颠倒是非,二人都是罪有应得。

"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因夏秋交际,阴雨连绵,粮草供应不济。作为粮草官的李严就派人通知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因此退兵。李严又说:粮草充足啊,为什么退兵。以此来推卸责任,将问题推到诸葛亮身上,来证明是诸葛亮领兵作战的问题。接着又上表刘禅:诸葛亮退兵是为了引诱敌人与他交战。

如此反反复复,诸葛亮就把李严前后手写的奏本拿出来对比,李严因此词穷。于是诸葛亮就上表刘禅罢黜李严。在听说诸葛亮死了,李严自知再无可能重返官场,因此激愤发病而死。

第五,刘琰。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是刘备在豫州时就跟随了,是旧臣。因刘琰与刘备同宗同姓,且仪表风度,善于交谈,受到刘备厚待,经常与刘备共同出席宴席招待宾客。在刘禅即位后,更是拜都乡侯,迁车骑将军,位列李严之下。但刘琰从不参与国家政事,只是领一千多兵力,在诸葛亮身边提提意见罢了。

建兴十年(232年),刘琰因为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说话难听,被诸葛亮责骂。刘琰知错后,就跟诸葛亮谢罪,被诸葛亮遣回成都,官职不变,刘琰从此矢志,神经恍惚。

后太后生日,刘琰的老婆胡氏入宫拜贺,因生得美貌,被太后留在宫中近一个月,刘琰就怀疑自己老婆跟刘禅有染。等胡氏回来后,刘琰就让行刑的吏卒责打胡氏,甚至是用鞋子抽胡氏的脸,最后休了胡氏赶出家门。胡氏就此上告刘琰,刘琰因此犯罪下狱,最后处死在闹市。

我们知道刘备对待旧臣一向恩宠有加,比如糜竺、孙乾、简雍等人,特别是糜竺,拜安汉将军,位列军师将军之右,虽无统御,但被刘备以上宾之礼对待,赏赐恩宠,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比。虽说刘琰没到糜竺这份上,但也没差不多少。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败后,上表弹劾李严一事,表书上第一个官员就是刘琰,足以证明其在蜀汉的地位。再者,"车服饮食,号为侈靡,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又悉教诵读鲁灵光殿赋。"刘琰浮华成风,就连数十个侍婢都是能歌善舞的。

我想如果是刘备在世,诸葛亮断然不敢处理刘琰。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换了刘禅,对这些旧臣的感情肯定没有刘备那么浓厚。相对应的,就诸葛亮而言,刘琰作用不大,却位居高位,且作风不行,不易益州的管理。

第六,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魏延是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勇武且有谋略。早期带着部曲加入刘备阵营,并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立下许多战功,因此拜为牙门将军,替代赵云的位置。在刘备拿下汉中后,更是作为汉中太守,督守一方。

在诸葛亮第一次出兵北伐时,眼下有魏延、吴懿等大将,诸葛亮却力排众议,推举马谡为主将,导致主力在街亭兵败张郃,不得已退兵。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异道,也就是子午谷道,是汉中通往长安最短的一条路,路面狭小,大军不易通过。魏延的想法是突降奇兵,夺取长安固守(时下长安守将是夏侯琳),等待诸葛亮大军由斜谷而来。这样一来,切断西凉与关中的联系,进图中原或者夺取西凉。而诸葛亮的想法是循循渐进,先夺取西凉,再以西凉、益州合力进图中原。

所以诸葛亮会觉得魏延太过冒险、激进,因此不用他的计谋,而魏延自然也是觉得诸葛亮太过谨慎,觉得自己才能得不到发挥。

特别是在诸葛亮临死前,命费祎、杨仪、姜维等人讨论调度时就提出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听命,就不用管他。"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很明显可以看出,诸葛亮对魏延是一种随你去的态度。

在诸葛亮死后,大军要退兵,魏延也是同样的态度:诸葛亮死了就死了嘛,怎能因为一个人死而耽误军事。但看到诸军都在撤退,魏延自知被抛弃了,因此率军南撤,并早于杨仪等人抵达南谷口。因魏延、杨仪向来不和,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两人同时上奏朝廷说对方谋反,刘禅以此咨询董允、蒋琬等人,皆是保杨仪。

我们知道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统称蜀汉四相,竟无一一个站在魏延方面去说话,很明显以诸葛亮为主的派系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早就形成统一思想。

面对诸军抛弃的情况下,魏延首先是南撤,而不是北投曹魏。以魏延的才干,如果依附曹魏反攻蜀汉,根本不在话下。他的行为仅是为了表态自己并不是谋反,而是要诛杀杨仪,却被渲染为不法之举。在南谷口对峙杨仪时,因为遭到王平的斥责,将士无心再战,魏延与儿子数人还是选择逃往成都,却被马岱追上斩杀。

第七,杨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早先是荆州刺史傅群的主薄,后来背叛傅群转投关羽,被关羽派往西川。因政治才干,被刘备任用为左将军兵曹掾,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升迁尚书,却跟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

建兴三年(225年)起跟着诸葛亮做事,做事果断快速,深得诸葛亮欣赏。却因跟魏延不和,也让诸葛亮头疼。

在诸葛亮死后,杨仪领兵诛杀魏延,并以此为功劳骄傲自满,自以为可以代替诸葛亮引领朝纲。不过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就认为杨仪性格狭隘,不适合作为后继者,而指定了蒋琬。因此蒋琬成了尚书令,益州太守,杨仪则是中军师,没有统领之权。

关键词: 觉得自己 文臣武将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