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火烧圆明园的祸首——巴夏礼,香港有条以他名字命名街道?

时间:2023-02-22 15:07: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轻轻的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的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跟着小编一起去探索藏在历史里的秘密吧!

1841年夏天,一个金发碧眼的14岁少年,在轮船上经过几个月的海上漂泊来到了中国。这个并不起眼的西方少年,在后来的日子里,给中国留下了无可弥合的伤痕。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都有他的影子。

他就是英国人哈里·斯密·巴夏礼。


(资料图)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巴夏礼在5岁时就成了孤儿,由他当过海军军官的伯父收留了他,使他受到了较好的教育。他来中国是为了投奔他的表姐,以谋得一份差事。这时候,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当中,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正在中国的东南沿海肆意攻伐。在他踏上中国土地的第二年,就坐上了英国侵华头子璞鼎查的炮舰,沿着长江一路打到了南京。亲眼目睹了英帝国舰炮的淫威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但在这其间,年轻的巴夏礼只是一位参与者,或者是一位看客,但在他心里一定种下了弱肉强食的种子。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也仅以翻译的身份从事外交工作。直到1853年,被任命为广州领事,正式开始了他所谓的外交生涯。也就是在他出任广州领事期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而爆发的导火索正是由这位在中国生活了15年的所谓外交官点燃的。

"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商船的船主是香港华人方亚明,船员也全是中国人。是一艘,这艘既装备欧式船壳又有着中式帆篷的三桅帆船,曾被海盗劫持过,并且也向英国香港皇家殖民地当局登记过。1856年10月8日,广州官府接到线报,一名被官府通缉已久的海盗头子就藏身在这条船上。于是,60多名官兵登船检查。但是船上却没有发现那名海盗头子,官兵们拘捕了12名中国籍的船员。在搜查的过程中,官兵们一个不不经意的动作,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原来,在混乱当中悬挂于船上的英国国旗被官兵们扯下了。此时的英法等列强,正在找各种理由要求清政府修改《南京条约》、《望厦条约》,想进一步扩大对权益,但始终被清政府拒绝,这一次也许是一个不错的借口。

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时任英国驻广州领事的巴夏礼向两广总督提出强烈抗议,认为中国侮辱了英国国旗,而且不经英国领事的许可拘捕船员。并提出要求:立即释放12名水手,两广总督在48小时内书面道歉。这一要求遭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断然拒绝。英国人随即扣留一艘中国船只相要挟,无奈之下的叶名琛只好释放了水手,但拒绝道歉。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而这正中英国人下怀,随即炮击广州城,开始向广州城进攻。这一事件和法国人蓄意制造的所谓"马神甫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而两广总督叶名琛却在后来被巴夏礼带兵生俘,被扣押在英国人的军舰上48天后,送往了英属印度加尔各答,这位自称海上苏武的两广总督在一年后客死他乡。但这位处在战争和舆论漩涡的总督却对英国的这位所谓的外交官有着清醒的认识。

天生巴夏礼,所以祸粤也,不去巴夷,粤难未已。

为此,他还曾张榜悬赏:"生擒巴夏礼者,(赏)数万,杀毙者,数万"。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四国新档·办理抚局》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英国人,只不过是不披着外交官外衣的侵略者而已。而此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总有他的影子。特别是圆明园被烧,更是难辞其咎。

巴夏礼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极度重合,在这场中国的"家事"时刻闪现着帝国主义的影子。但我们在此不表,仍然来说本文的主人公巴夏礼。

英法联军在攻陷广州后,又一路打到了上海,又从上海打到了天津,其目的就是逼迫清政府继续割地赔款,扩大他们在华的利益。1854年5月,英法联军攻下了天津大沽口,侵入天津城郊,扬言进攻北京。咸丰皇帝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吓下,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然而,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是难以满足的。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1859年6月,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大沽口。但这一次,清政府提前做出了布防,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500人,大败英法联军。这也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仅有的一次胜利。然而,这次胜利却彻底激怒了英法等帝国主义者,扬言要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予以报复。

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城。咸丰皇帝急忙派人议和,但英法联军提出:除了全部接受《天津条约》外,还要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增加赔款,最让清政府难以接受的是提出要英、法各各带兵千人进京换约。被清政府予以回绝后,英法联军立即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在香港有条著名的街道叫白加士街,英文名为Parkes Street,不知道是否与这位强盗外交官哈里·斯密·巴夏礼(Sir Harry Smith Parkes)有关?

在历史的肩膀上承载着太多过往的苦涩与豪情,下期再和小编一起回忆那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吧!

在英法侵略者抵达通州时,咸丰皇帝再次派出团队进行议和,本文的主人公巴夏礼又登场了。议和基本顺利,只不过就是答应英法侵略者之前的无理要求。停战协议一签,两国休兵,争端也就此解决。但是三天后,担任谈判翻译的巴夏礼又提出了另一项要求:英国使臣向咸丰皇帝亲自递交国书。清政府的首席谈判代表载垣等认为"此事关系国体,万难允许",双方就此相持不下。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笔者在网上看到,许多作者写文章在此时,都用"清政府因一些细节不能达成共识,导致谈判破裂",更有甚者直接杜撰为巴夏礼不愿意向皇帝下跪而导致谈判破裂。实在不明白用意何在?试想,被对方打到签下丧权辱国的条约,还要国家元首当面受辱?放在哪朝哪代也是无法接受的。

我们继续来说。谈判破裂后,清政府做出了一件让后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事:拘捕了谈判代表巴夏礼等等39人。随后载垣向咸丰帝奏报:"该夷巴夏礼能善用兵,各夷均听其指使,现已就擒,该夷兵心必乱,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意思很明确:擒贼擒王!而咸丰皇帝给载垣也下谕旨:

"巴夏礼、威妥玛等系(该夷)谋主,闻明常亦暗随在内,即著将各该夷及随从等,羁留在通,毋令折回,以杜奸计,他日战后议抚,再行放还。若不能羁禁巴夏礼等,令其全数回河西务,亦无不可,断不准去留任意,有碍战局。"

由此可以看出,在清廷无论是君还是臣,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巴夏礼才是整个事件的主谋和推手。扣押巴夏礼的目的就是逼迫英法联军签订停战协议退兵。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发展,英法联军以更为猛烈的炮火来回应清廷对巴夏礼的扣押。通州的战火再次燃起,并且清军节节败退,朝廷一些大臣极力主张杀了巴夏礼,但被咸丰皇帝按下,认为先缓缓。

英法联军一方面加大进进攻力度,一方面强硬地要求放还被扣的巴夏礼等人。而清廷一面消极应战,一面和英国公使交涉退兵。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10月5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德胜门、安定门,10月6日,占据了圆明园开始大肆抢劫,而守备圆明园的清军闻风而逃,仅有几个太监进行了抵抗。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避难。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巴夏礼被扣押后,清廷派人好吃好酒伺候着,送上贵礼,说尽好话,希望他出面说服英法联军停战,但巴夏礼态度桀骜不驯、嚣张跋扈,先是不愿意写信,后只愿意用英文书写,不用汉语。当他得知英法联军并没有停止进攻后,反而给英国外交人员写信:"不要为我等在此,遂阻进兵,"意思是不要因为我,不要停止进攻!

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后,又是杀人又是放火,居住于此的嫔妃们惊吓过度自缢而亡,总关内务府大臣文丰投福海殉难,园内珍宝任其抢掠。这样的奇耻大辱如果放在一般人家,况且难以忍受,何况皇家?何况一个泱泱大国?对付不了手握枪炮的侵略者,只能拿被扣押的人出出气了!所以等到10月16日交还人质时,"英人二十六名,死伤各半;法人十三名,七死六伤。《泰晤士报》记者包尔贝惨遭分尸之祸"。

当英国人看到这些人的惨状后,犹为愤怒!赔款、割地、立碑、道歉,各种无理要求接踵而来,并且,中国又多了两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对于已经践踏已久的圆明园,法国人想抢了就完了,而英国人却执意要烧了,以此来警告清政府!

图片来源网络 侵权即删

因此,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大火三昼夜不熄,全园变成一片火海,黑烟笼罩,火光冲天,相距20多华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这座举世无双的宏伟秀丽的皇家园林,除少数建筑外,都化为灰烬……"

而一文的主人公巴夏礼则又回到广州担任他的领事,后来,又赴日本和韩国任外交官。值得一提的是,他被清廷扣押的经历,竟然成为了他的一份荣耀,并因此被英国皇家授予骑士勋章。

关键词: 英法联军 咸丰皇帝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