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新消息丨我国古代“最危险”的禁书,也是皇帝必读书,其他人敢读就是造反

时间:2023-02-21 18:54:1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提及中国历史上的法家和改革家,其实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人,故又名卫鞅。在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后,卫鞅只身入秦,为秦孝公阐述法家精义之学和霸道之术。秦孝公深以为然,遂命卫鞅总领秦国国政,开始在秦国变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变法,秦国的制度、军事、文化、风俗等都发生显著改变,国力也迅速强大,一举击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卫鞅因此受封于商,故后世称之为商鞅。

▲商鞅剧照

古人素来讲究"立德,立言,立功",商鞅已为秦国立下不世大功,也为秦国人民立下详尽完备的法律,这是一种大德,那么他所欠缺的仅剩"立言"。于是商鞅将自己治理秦国和主持变法的心得总结,加上自己推崇的法家学说,写成一部名为《商君书》的法家大作。此书虽然仅有3万多字,却囊括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而且理论结合实际,具有无与伦比的实践意义。由于书中极尽详细地阐述了治国策略和驭民之术,《商君书》被历朝历代列为禁书。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读《商君书》的不是帝王就是造反者。统治者们从书里学习如何驭民、如何维护统治,造反者则学习如何蛊惑人心聚众起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秦孝公剧照

在《商君书》中,商鞅阐述了著名的"驭人五术",分别为壹民、弱民、疲民、辱民和贫民。"壹民"就是消除个性保留共性,将所有人变为一个整体,当所有人成为一个整体之后,人们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只会随着集体的脚步前进,而不分对错,这其实就是"乌合之众"。"弱民"就是减小人民的反抗能力,国家可以向人民任意索取,要粮给粮,要人给人。"疲民"就是给百姓安排事情做,当一个人没有事情做,他就会想很多,想法多了就不利于稳定--这也是为什么王朝上升期贪污少的原因,大臣都有事可做,没时间搞贪污,不然完不成任务要被皇帝降罪,等王朝事少了,大臣就开始贪腐,习惯了之后有事也不做了。

▲战国时期国君及大臣剧照

"辱民"是打散民间的宗社,编为国家规定的行伍,相互之间监督检举,让人民之间不再信任,使国家机器成为唯一的权威。"贫民"就是使人民长期处在温饱边缘,当人民连生存都成为问题时,才会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奋力一搏,这也是秦军将士威武善战的原因所在。商鞅生活在礼乐崩坏、制度不存的战国时代,对人心有非常负面的思考,而且当时诸侯林立,大家有不同的文字、习俗和文化,兼并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国力。这些驭民之术就是秦国用以强大国力的要诀。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的《商君书》

凭借强大的国力和驭民之术,秦国君臣在国内稳定之后,把心都用在了兼并战争上,最终一统四海。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虽然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官方意识形态,然而皇帝们却也心照不宣地采纳法家学说的理论来治理国家,形成"儒皮法骨"的模式。因此不难理解,如果众人阅读了《商君书》的精义,就必然会明白被统治的本质,政权的根基必然会产生动摇,所以帝王们才会对此书严加封禁,生怕在坊间秘密流传,引发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秦始皇嬴政剧照

在战国时代,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国家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也不强,甚至没有强有力的国家文化作为精神纽带,因此商鞅只能选择极端的方式,把人民团结起来,以克服一切来犯之敌和扫平一切障碍。此后历代王朝,本质上也是如此。不过在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做主,全民普及教育代替了古代的愚民政策,在爱国主义教育下,中国人民都有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对于《商君书》这样的古书,已经不再予以封禁,不过其中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所以现代人在阅读时,既要带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性眼光,也要联系其成书时代背景去理解。

参考资料:

《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书》

关键词: 商君列传 国家机器 秦始皇嬴政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