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热门:此人里通外国,还公然说咸丰无耻无能,赐自尽算是便宜他了

时间:2023-02-20 18:07:2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尽管鸦片战争之败道光帝负有主要责任,但具体经办者也脱不了干系,时任两江总督的耆英在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欺上瞒下,一味妥协退让,致使国家利益受损。当然,这样一个里通外国的卖国贼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道光在世时,耆英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咸丰即位后,即亲笔朱谕历数耆英"畏惧无能、抑民以奉夷、惘顾国家、丧尽天良",将其从正一品大学士降为五品顶戴,以六品员外郎候补。就这还是咸丰帝大发慈悲,从宽处理了。


(资料图)

耆英受到处罚后,不但不知悔改,心中充满怨气,他竟公然书写楹联:"先皇隆褒,有胆有识;时皇罪过,无耻无能",借此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懑。小鬼骂城隍,岂不是找死吗?当时的专制制度下,耆英如此大胆,确为寻死之道。八年后,耆英被赐自尽。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咸丰八年(1858年)初夏,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不久兵抵天津,京师震动。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天津议和。桂良、花沙纳从未办理过对外交涉事务,面对英法联军的蛮横态度,恃强要挟,竟至一筹莫展。

巡防大臣惠亲王绵愉以耆英较为熟悉外国情形,且为外国人所信任,上奏咸丰帝"弃瑕录用",耆英本人也表示愿意。咸丰帝遂再次起用耆英,授予侍郎衔。但耆英万万想不到,由此,他走上的不是重新崛起的光明坦途,而是通往黄泉冥府的不归之路。

当时,咸丰帝的如意算盘是,先由桂良等人出面答应英法提出的一些条件,如英法表示满意,即可签约议和;如英法仍不满意,可由耆英再行允准几条,这样外国人或许即可就我范围内满意签约。或者由桂良、花沙纳对英法提出的各种要求先行拒绝,然后再由耆英出面调和。

但是,英法议和代表,不但不对耆英抱有任何好感或信任,反而对其表示出特别的不满和鄙视。原因是他们攻占两广总督衙门后,缴获了一些清廷官方档案,其中即有耆英向朝廷报告其如何欺蒙、敷衍、控驭"外夷"的奏折。

在议和的过程中,英国人拒绝与耆英会面,并拿出耆英的奏折,交给桂良、花沙纳等阅看。耆英当时被搞得很狼狈,窘困异常,无法继续参与对外议和谈判,随即他便离开了天津返回京城。

按照耆英的说法,此次对外议和,事关机密,且外国人耳目众多,不能以书面形式上奏,因此必须亲自回京向咸丰帝报告。桂良、花沙纳也认为英法对耆英颇为不满,他们对耆英的鄙视、报复,事关清廷尊严,奏请咸丰帝允准耆英进京面陈夷情。

但是耆英在未获咸丰帝允准之前,即擅自离开天津返回京城。咸丰帝闻讯后大怒,以耆英办理夷务,实属无能,于大局未定之时,"不候旨擅自回京,实属自速其死",他命僧格林沁将耆英锁拿。惠亲王绵愉因保举不当,自请处分,同时奏请将耆英审讯后即行正法。咸丰帝命恭亲王奕?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共同审讯耆英。

奕?等人从大清律例的角度出发,认为耆英不候旨即自行回京,确属冒昧糊涂,不合情理。但是,耆英并非统兵将帅,而且私自回京也是担心议和决裂。遍查大清律例,并没有对清廷大员无旨擅自回京应做如何惩处的专门条文,因此奏请咸丰帝,将耆英定为绞监候。

不过,时任理藩院尚书的肃顺从振刷政治的角度出发,上奏咸丰帝:耆英的供词多为巧饰之词,并无不可在奏章内奏陈的机密之事,显然是居心巧诈,对于这样的无能者,应该即行正法。最终,咸丰帝下令耆英自尽。

有不少人认为肃顺坚决主张处死耆英,难免有挟私报复的成分。不过,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无论是咸丰帝也好,肃顺等人也罢,他们之所以要罢斥穆彰阿、处死耆英,主要是治乱世用重典,是整治吏治的政治需要。更何况,这个耆英本就该死,让他白活了十多年已经算是便宜他了。

关键词: 里通外国 英法联军 如意算盘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