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即时:长平之战的千古疑问,白起究竟是怎么包围赵军的?

时间:2023-02-19 20:00:1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轻轻的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的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跟着小编一起去探索藏在历史里的秘密吧!

秦赵大决战7:包围圈与大决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长平之战中白起究竟是怎么包围赵军的。另阐述一个递进问题:构建包围圈过程中的大决战是怎么上演的。

在廉颇被撤换、赵括上任之前,长平战场大的态势是这样的:

▲决战前态势

秦赵大军以丹水为中心区隔,各构建一前一后、先小后大两道防线。

其中赵军部署于丹水东面,沿丹水设置一道壁垒,即图上的东壁垒,作为抵抗秦军进攻的最前沿阵地,真正防线则设置在后方的百里石长城。

秦军和赵军沿丹水对峙,其中西壁垒便是《史记》所记载的"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即之前赵军在丹水西边所设置的最后一道人工壁垒防线。秦军攻下后进行修整,作为和赵军对峙的前沿阵地,也是后来赵括大军出击时全力攻打的那个"坚壁"。

秦军后方则是空仓岭防线,最初同样是赵军所构建,秦军攻占后用作后方基地与纵深防线。按照当地"空仓岭"的历史传说,这里应该是秦军的粮草囤积之所。

相比之下,赵军的储粮之地则是在大粮山。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赵军的防御战线中去:

▲"廉颇"防线,长平战场示意图,底图来自网络

这张图非常重要,请大家务必好好看看,因为看懂这张图,就能明白廉颇的厉害所在,也是理解白起所构建"包围圈"的基础。

我们来看,赵军东壁垒沿丹水设置,中间有两个重要节点,南边的泫氏城邑和北边的长平城邑,其中泫氏城邑突出于赵军东壁垒之外,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是赵军故意将之放弃了么?

大大不然,这里其实才是赵军的最前沿,而且这个城邑正好位于丹水和小东仓河的交汇处,是长平战场上最重要的交通节点之一,在水一方,易守难攻。

最后方是百里城长城防线,它北至丹朱岭,南至马鞍壑,中间只有长平关、堡头隘、故关等寥寥几个交通关口,以人工壁垒即石头长城相互连接,坚不可摧。

在两条壁垒之间,主要有三座高大山体,其中韩王山应该是赵军指挥部所在地,大粮山是赵军的粮食基地,最南方的圣佛山则主要起隔绝作用。

整个战场上共有四条河流,其中丹水横贯南北,不仅区隔秦赵两军,后来也成为被围困赵军的"生命之源"。东西向河流有区隔韩王山和大粮山的小东仓河,区隔大粮山和圣佛山的大东仓河,以及最南方的东大河。

现在我们就能清晰知道廉颇这一防线的精髓和厉害所在:依托长平战场的天然山水和人工壁垒,打造一个宽大正面、前后纵深、山(壁垒)水结合的无懈可击防线。

最重要的就是无懈可击,因为赵军之前屡战屡败,战场形势逼迫赵军只能防守,而长平战场又是赵军的最后防线,退无可退。既然决定彻底防守,就要打造让秦军无从下手的防线,可以说,廉颇在当时的战场态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不愧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宿将。

相比之前的空仓岭防线,秦军曾下定决心并强攻拿下,然而现在的这条防线,秦军压根就没想过正面强攻,这也反证廉颇这一防线的"无懈可击"和坚固所在。

但是不是真的完全"无懈可击"呢?当然也不是,如果我们俯视整个战场,就会发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不仅赵军,也包括秦军在内,其实都处在密封的大包围圈中!

比如赵军是被封在东壁垒和百里石长城之间,秦军是被封在西壁垒和空仓岭防线壁垒之间,这些壁垒既是它们的"护身符",也随时可能变身牢笼,将它们困在其中。(开玩笑说,如果其它五国能拿出百万军队,结合地形,不是没有从外围将长平的百万秦赵军包饺子的可能。)

事实上,双方对此都有意识,都在防备着对方的远程迂回包抄,从而将己方包围在包围圈中,这一点的体现就是双方沿丹水的两条壁垒向南北越修越长,甚至赵军的百里石长城最终之所以修到百里,也是出于此种防备,绝不给对方侧翼包抄的机会。

问题还在于,某一方比如秦军是否有足够的兵力实现这种包围,在同等规模兵力下,这种分兵、远程迂回包抄不仅不是上策,反而是深入敌后、自投死地,很大可能是有去无回。

10、失去主帅的赵军残部选择投降,最终被白起用计阬杀(坑杀)。这个阬不是活埋,而是屠杀。后人都单纯到了愚蠢的地步,还想不通几十万赵军为什么会傻到乖乖被活埋。实情应是秦军收掉兵器、聚拢赵军(按人数规模应该有分片区),然后对手无寸铁、早已饿得奄奄一息的赵军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最后收割人头。据说只有240名小孩逃出这一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以上。长平之战乃至秦赵大决战,就这样以45万赵军的全军覆没、全部惨死而告终。这一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也是真正影响之后两千年帝国专制历史的千古一战,中国三千年战史上,长平之战重要性、影响力和军事地位堪称第一,即使淮海战役也只能位居其下。

▲"韩白李岳粟"的白,中国第二战神

在这一战中,白起充分展现了他大歼灭战的指挥风格和军事艺术,铸就了中国军事史上前所未有的军事奇观和旷世经典战例。当然,他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除了他本人的能力,自然也离不开那位猪对手的全面"配合"。

在历史的肩膀上承载着太多过往的苦涩与豪情,下期再和小编一起回忆那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吧!

除了兵力,更重要的是时机。如果百里石长城正常布防(都不说重兵布防),以它的易守难攻程度,根本攻坚不下,那迂回包抄自然也就失却意义。

正面不能强攻,迂回不会得手,也就是说,秦军已经拿赵军毫无办法,只能无奈对耗下去。而只要廉颇在,这种局面就不会有丝毫改善, 所以秦军只能在外交战场出阴招乃至"反间计",争取换掉廉颇。

这里再次强调一点,总有人以"国力论"、"粮食论"等各种原因来试图证明赵国换下廉颇是对的,其实是纯属军事外行。很简单,那是敌人希望你做的,你做了还觉得自己正确,最后不输才怪。

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秦国之所以执着于换掉廉颇,恰恰说明他们最担心也最无奈的就是廉颇,而无论换了是谁来,局势都不可能更差了。

比如就有人提出,秦国干嘛要提名赵括呢?他们真的了解赵括么?如果赵括真是韩信一般的存在,那秦国岂不是自找苦吃?的确有这种可能性吧?

然而上述战场情况,已然说明就算韩信来,对秦军来说都是不可能更坏的选择。这才是秦国执意追求换人的最根本原因。

何况,谁也不会想到甚至都不敢想,来的不仅不是韩信,反而是彻彻底底的一头猪。

赵国的临阵换将,无论换了是谁,都会对廉颇之前的坚守方针有所改变,这是正常现象甚至可称必然。

只要赵军不再坚守、有所出击,那便是秦军渴望的决战战机。

秦国方面自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因此战神武安君秘密出马,奔赴他人生最后也最辉煌的长平战场。

白起出马,意味着两点:战略决战和大歼灭战。秦赵大决战的长平之战就此真正上演!

首先,长平之战实际进程中的战役包围圈是怎么构建的?

▲长平之战包围圈示意图

整体包围圈由秦军西壁垒-大东仓河-百里石长城(故关以北段)所构成,所有的赵军部队即一般说的45万人,完全被封在了这个大包围圈之中,被秦军彻底包了饺子!

在这个大包围圈中还有两个小包围圈,其中赵军主力被包围在秦军西壁垒-小东仓河-百里石长城区域内,以韩王山为中心。

赵军辎重部队被包围在秦军西壁垒-小东仓河-故关-大东仓河区域内,以大粮山为中心。

现在我们来看看秦军是怎么做到的:

1、构建整体包围圈的最重要动作是"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

一只25000人的骑兵队伍沿端氏河北上,从丹朱岭北侧远程迂回到整个百里石长城的后方,闪电奔袭、"神兵天降"、出其不意攻占长平关、故关等沿线重要据点,控制整个百里石长城,彻底封死所有赵军的退路。

这是整个长平之战中最重要、也最精彩的一笔,凸显了白起真正的"出奇无穷"和令人不敢想象的大歼灭战"胃口"。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双方都曾意识到各自陷入包围圈的可能风险,廉颇在位时也曾重点防备,尤其百里石长城是赵军最后防线,肯定主力重点设防,秦军根本不可能有丝毫"偷鸡"的机会。

然而现在那位赵括将军率领赵军全军向前进击,居然没有留下哪怕是正常的防备力量,彻底的"顾头不顾腚",压根就没想过秦军还会有远程迂回这一招,百里石长城就这样被秦军轻松"奇袭"失落。

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作为赵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防线和退路,百里石长城的易手,是整个战役真正的分水岭,标志着秦军彻底包围赵军的可能性已经变为现实,45万赵军的前途和命运就此注定。

这是赵括所犯下的最重大却又是最低级的错误。白起的这一"出奇"动作原本也没多不可想象(至少双方之前都已有此意识),成功率更是极低,然而因为赵括的愚蠢和"配合",居然就是轻松成功了。

关键词: 长平之战 无懈可击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