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天天速看:堂堂大宋朝,被一个女人打的屁滚尿流!

时间:2023-02-16 12:07:2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大家知道,辽国是北宋时期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一个王朝。辽国原名契丹,后因其居于辽河上游之故,遂称"辽"。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 947年正式定国号为"辽"。

在辽国,"萧"氏是个尊贵的姓氏。因为萧家专门负责出产"皇后"。著名的萧燕燕,正是出自这个家族。自从耶律阿保机始,到萧燕燕出生时,辽国已传了4位帝王,四位皇后皆出自萧家。"天下皇后出萧家",这几乎成了朝野上下秘而不宣的"潜规则"。

这么说吧。在辽国,一提起"耶律",你就会立即联想到"皇帝",而一提到"萧",你就会立即联想到"皇后",而且,这完全是下意识的,就像由"狗不理"联想到"包子"一样理所当然。


(资料图片)

可见其根深蒂固。

萧燕燕出身于如此之家,那就相当于从一出生就自动升级为皇后候选人。既是候选人,那就得接受考验。

要过的第一关,当然是她的老爸萧思温萧燕燕得在他面前击败自己的姐妹们。

萧思温的考题比较有个性他在一个漫天风沙的傍晚,装作漫不经心地让三个女儿去打扫院子里的垃圾。

结果,年龄最小的萧燕燕打扫得最干净。就凭借这个,她赢得了萧思温的暗中赞许:"此女必能为萧家立下大业"。也就是说,老爸这关算是过了。

有人也许会问(其实就是我想问),萧思温这是选皇后还是选清洁工人啊?即使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也不能扫一下就定了啊,至少来个五局三胜什么的,不是貌似更加合理?

这个问题很好,但也很弱智。萧思温难道不懂吗无意间流露出来的东西才是人的本真。若真的要弄个什么五局三胜,那真的就是招聘清洁工人啦。

过了萧思温这关之后,皇帝那关相对来说反而比较容易了。为啥?因为萧思温对当时的辽景宗有拥立之功,算是他的恩人兼心腹,况且萧燕燕又是远近闻名的聪慧过人的小美女,所以,当萧思温向辽景宗提起嫁女之事时,辽景宗乐呵呵地就答应了。

就这样,萧燕燕成了辽景宗的女人。

辽景宗名为耶律贤,是辽世宗的次子,其母为萧氏。辽世宗时,一些贵族发动了宫廷政变,身为王子的耶律贤差点被杀,后来幸而得救,辽世宗也平定了局面,结束了政变。969年,耶律贤被推举为帝。

萧燕燕入宫后,凭着自己出众的综合素质,轻而易举就俘获了辽景宗的龙心。仅仅用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她就正式转正,被册封为皇后。这一年,她才刚刚16岁。

三年后,她就为景宗诞下一名龙子,就是后来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景宗眼看着自己有了接班人,心里更是大悦,因此对萧燕燕更是宠爱无比,几乎到了专宠的地步。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情节发展下去,萧燕燕最多是个贤慧而得宠的皇后,至多像唐太宗的长孙皇后那样传于后世。真是这样的话,也许她会安逸地过一辈子。可周星驰告诉我们: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萧燕燕自小就是个能力出众的人物,老天当然不会放过她,它得让她承担更大的责任。

不好意思,这是该死的宿命论了。事实是,她的男人辽景宗需要她承担更大的责任。

辽景宗并不是个不理朝政一心玩乐的堕落皇帝,相反,他是个有志青年。但不幸的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呢?

因为病。

辽景宗打小患有一种类似羊痫风的疾病,他不发奋图强则罢,一发奋就犯病,病起来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生活不能自理。

生活都不能自理了,那朝政当然更理不了了。没办法,他得找个替他掌控局面的人。这人必须是他绝对信任的,还得是有能力的。找谁呢?

兄弟?不行。那些王爷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皇位虎视眈眈。找他们,简直等同于让大好江山羊入虎口。大臣?不行。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只能是辅佐者,不可能代替他发号施令。

选来选去,到最后他觉得还是自己的老婆最可靠。于是,萧燕燕在从事皇后这个正业的同时,开始兼职皇帝的工作。

这是萧燕燕一生最著名的杰作之一。

替儿子解决完内忧外患的萧太后,有些累了,也该歇歇了。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十一月,她为辽圣宗举行了契丹传统的"柴册礼",将皇权正式交还给了自己的儿子。结束几十年的"摄政女皇"生涯,去南京(今北京)安享晚年。这一年,她57岁。

但天不作美,也大概萧太后是个劳累命,不能闲下来。就在南行的途中,她染上了疾病,就在十二月初,她逝于行宫。

辽圣宗大恸,为母亲上谥号"圣神宣献皇后",隆重安葬于辽干陵。

萧太后之死对晚年的韩德让打击挺大本来可以安享的退休生活,一下子就没了。他从此抑郁寡欢,一年后便重病不起。尽管圣宗和皇后尽心服侍,每天执子媳礼为他端汤送药,无奈天意难违,回天乏术。统和二十九年(公元1011)三月初,韩德让也与世长辞,享年71岁。

辽圣宗为韩德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且葬仪跟萧太后一个规格。更难能可贵的是,虽为臣子,但他破天荒地进了皇陵被安葬在了萧太后的陵旁。

一生神武如萧燕燕,生前身后,可谓无憾是为完美。

一开始,景宗觉着这也就是个权宜之计。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可过了一段时间,他忽然发现,人家萧燕燕把他的大好江山打理得有条不紊,光芒万丈。在对许多事情的处理上,甚至比他自己都要高明。

景宗放心了。同时也对自己的身体彻底地死心了。他开始全面放权,自己退居二线,总揽大政方针和革命路线,剩下地全都交给萧燕燕去做。

萧燕燕也没让他失望,天才般的悟性,让这个原本对政治不甚了了的女人迅速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政治家。

景宗彻彻底底地放心了。到最后,他把一个皇帝所能给予的最高嘉许给了妻子。他召来史官,说:"从今往后,凡记录皇后说的话,也可以称"朕"。"

这个奖励更像一个委婉的告示,相当于昭告天下:大辽有两个皇帝了,且两个皇帝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大概在冥冥中,真的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辽景宗破坏了这个规则,但上天却维护了它干亨四年九月(982年),辽景宗病逝了这相当于让他下岗了。

根据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

萧燕燕知道,遗诏只是一张不值钱的纸,那些手握兵权的王爷们,个个都对皇位垂涎三尺,蠢蠢欲动,再说大辽一向有不按遗诏办事的传统。要想踏踏实实地让儿子坐稳龙椅,她必须找到坚定可靠的盟友。

于是,在一个风雨阴晦的夜晚,她召来了最可能成为其盟友的两个人大臣耶律斜轸和韩德让。

耶律斜轸是辽世宗的同族兄弟。辽景宗时,他深得器重,受命节制西南面诸军,并被封为南院大王,后任西南面招讨使。耶律斜轸权势威赫,在贵族中极有威望。

韩德让是汉族人,唐朝末年,其祖父韩知古被掠至辽国为奴,后官至中书令。父韩匡嗣官居南京(今北京)留守,封燕王,后因与宋军作战失败,遥授晋昌节度使,降为秦王。韩德让自幼受家庭影响和父辈熏陶,智略过人,深明治国道理,也是辽景宗时的重臣。

萧燕燕知道,若要执掌辽国的政权,没有这二人的支持,万万不可能。

当晚,她右手牵着12岁的儿子,右手抹着眼泪,凄凄惨惨戚戚又楚楚动人地说道:"俺娘俩该咋办呢?"

一个29岁的美丽少妇的眼泪是很有杀伤力的,何况这个少妇还是尊贵的皇太后。顿时,两位股肱之臣只觉下体一股热血汹涌而上,抱着一颗英雄救美的心,他俩当场盟誓:"只要你信任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得,不费吹灰之力,盟友搞定了。

更重要的是,萧太后确实比较有眼光,她选定的这两个盟友不但忠诚,而且的确能干,三下五除二,就把诸位王爷给唬住了,没有一个敢轻举妄动。

就这样,辽国顺利完成了皇权更替。这一年,是公元982年。

从此,萧燕燕开始以"皇太后"的身份放手治理国家。虽然这时的辽帝是她的儿子耶律隆绪,但一个12岁的孩子能懂得什么呢?所以说萧太后才是真正的大辽"皇帝"。此时,尽管宗室们仍然有些不轨之心,但朝中各族臣工都对这位年轻太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兼习知军政"的才能钦佩得五体投地她得到了治下臣工"多得其死力"的忠心。

大辽正式进入"萧太后"时代。

在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的全力辅佐下,已经全方位掌权的萧太后放开手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诸如释放奴隶、奖励农耕,厉行廉洁、治理冤狱、推行《唐律》等这使原本就不羸弱的大辽进一步走向兴盛。

此时此刻,放眼望去,大辽一片和谐盛世。

但萧太后的头脑是清醒的,她知道,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好局面,与耶律斜轸、韩德让二人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为了表彰二人的功绩,也为了让这盛世坚持下去,萧太后必须给他们适当的恩典。

于是,统和元年八月,在萧绰萧太后的安排下,辽圣宗耶律隆绪当众与耶律斜轸交换了弓矢鞍马,结为生死之交就是金庸小说中的"安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把子兄弟和皇帝成了兄弟,这恩赐算是比较巨大了。

那韩德让呢?他得到的更多萧太后直接把自己都给赐了他也就是说,韩德让成了皇帝的继父。

当然,碍于某些不成文的避讳,两人并没有登记领证、举行婚礼,基本上属于无证上路,但他们的确成了实际上的夫妻。连萧太后的儿子圣总都默认了这个事实,并在老妈的教导下,对待韩德让如同对待自己的父亲。

关键词: 耶律斜轸 耶律隆绪 耶律阿保机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