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流放宁古塔是清朝的重刑,但以现代的眼光看,确实不算什么-世界播资讯

时间:2023-02-13 14:53: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寻同路人,聊历史趣。

在我国的古代,一些犯了大罪的人是要被处以极刑的。像是凌迟、斩首、车裂这样残酷的刑法在我国很多朝代上都上演过多次。而到了清朝的时期,如果我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说的话,其实清朝还真没有多少极刑,可能笔者这样说,很多的朋友会有不同的想法,因为我们在很多清朝的老照片中都看到过清朝有凌迟这个刑罚,又怎么能说清朝没有极刑呢?


(相关资料图)

其实诸位有所不知,在大清律法中确实是没有凌迟这个处罚方式的。而在清朝之中出现的凌迟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由最上层直接下令,在这里面应该是包含着很多个人的恩怨和想法在里边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点带面。

不过斩首这个刑罚在清朝的律法中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对于一些犯了重罪大罪的人,一般都会处于斩首之刑。但其实清朝还有一个重大的刑罚,对于另外一些犯重罪的人也会采取流放的方式。

而流放的地点大多是宁古塔,宁古塔并不单单指的是一个地理坐标或者是建筑物,它是指的关外的一片地方。而对于我们很多喜欢看清朝剧的小伙伴们,对于宁古塔这个名字都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如果一个人犯了重罪的话,皇上往往会喊出那句非常有名的:流放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而如果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清朝流放重大犯人的宁古塔,它的具体位置基本上是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带,而这个地方在当年也是属于清朝的龙兴之地之一了。在曾经被流放到宁古塔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中写道:

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

那么既然这个宁古塔算得上清朝的龙兴之地,其实并不是说这个地方极其的荒无人烟,而是因为气温比较低,对于关内的人来说,属于常年寒冷之地。假如一个南方的人犯了重罪被清朝流放到宁古塔,面对这样的气温南方的人是很难适应的。

关外的寒冷气候并不是关内人能想到的。而对于当年宁古塔的自然环境,王家珍在《研堂见闻杂录》中写道:

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

从中我们也能看得出当年宁古塔的自然环境有多么的恶劣,多么的令人恐惧。

不过宁古塔虽然属于边陲地带,但是它一直以来都是清朝的一个重地。宁古塔这个地方清朝常年设有宁古塔将军这个职务,负责镇守边关要塞。而且平时的务农、建筑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人工,而这个时候有关内流放而来的重刑犯则成了很好的人选。

不过因为在那个时期能犯重罪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学问和一定能力的人,并非平凡之人,所以这样一部分人的到来,对于宁古塔当地的一些农业和文化等很多方面都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

而且,其实如果犯人真的在宁古塔生存下去,也没有那么的恶劣,只要是犯人到了宁古塔,并且在宁古塔安置并生活下来。等他们稳定了之后,他们可以不用当差,也不用向朝廷纳粮,不仅如此,在他们生活过不去的时候,清朝还会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和救济。总体来说只要勤恳努力,其实在那里的生活还算是可以过得去的,因为我们知道东北的土地其实是非常的肥沃,适合发展农耕的。

而且因为一些犯人本身就有极高的文化和学识,所以他们也经常会成为当地的将军官员的座上宾,陪他们一起吃吃饭,喝喝酒,做做诗,活得倒也不亦乐乎。

所以,如果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年清朝将犯人流放至宁古塔,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并不算是一种刑罚,甚至有的人到了那里以后生活的还非常的不错,也算是比较平稳的了,这也算是清朝的一种仁慈表现了吧。

可能看到这里有的朋友会问了,那既然宁古塔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的恶劣,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自己要被流放宁古塔还那么的绝望呢?

笔者个人认为这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宁古塔虽然并不可怕,但是由关内去往宁古塔的道路却是非常的艰难险阻的,因为在那个时候交通十分的落后,并没有我们现在的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基本上是靠人力和畜力来赶路的,一些体质较弱的犯人可能根本就支撑不到宁古塔就在半路之中倒下了,尤其是一些文人墨客,他们的体质基本上都很一般,通往宁古塔的道路,对于他们来说,甚至可比黄泉路了,能不能活着到达宁古塔都是一个问题。

第二,无论宁古塔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但它毕竟是一种刑罚方式,所以流放宁古塔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耻辱,一种人生的污点。所以无论怎样大家都不想与宁古塔这三个字有什么关联!

部分素材来源:《宁古塔纪略》、《研堂见闻杂录》。

关键词: 这个地方 对于一些 自然环境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