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新动态:吴蜀夷陵之战: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生的错误战争

时间:2023-02-08 15:06:5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前言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夷陵即今湖北宜都市,猇亭即今湖北宜都市北部长江北岸。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吴蜀之间唯一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将鲁肃早年投身孙权麾下"预言"的吴国霸业"榻下对"进一步发展,将诸葛亮为蜀汉所作的"隆中对"战略"联吴抗曹"破坏殆尽。此次战争以蜀汉惨败东吴胜利告终。战后刘备托孤白帝城,诸葛亮派出使臣极力恢复东吴联盟,才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得以再次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两国交战结果,为中国历史带来的唯一一个益处就是:吴国大力开发长江以南,蜀国大力开发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资料图片)

战后

吴蜀夷陵之战起因

吴蜀夷陵之战的起因不止在"孙吴自毁长城的白衣渡江杀关羽",还有"蜀汉集团内部的矛盾"。夷陵之战的导火线要追溯到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因荆州事宜反目成仇、关系破裂。赤壁之战以前,刘备曾经有过固定的地盘(如徐州),结果创业容易守业难,被曹操、吕布等人接连击败,终成寄人篱下的丧家之犬。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刘表,这样的乱世经历无不彰显其人百折不挠的独特。

游荡的英雄刘备,凭着不少代前、难辨真假的西汉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名声招牌,吸引来人杰投靠,群雄颇敬重他。公孙瓒、曹操、袁绍和刘表等人都向刘备抛出过橄榄枝,想委以重任,让他效忠自己,尽心尽力地办事。但刘备始终忘不了"兴复汉室,称王称霸"的梦想。刘备得到能征善战、亲如手足的关羽、张飞的倾心相助,入荆州后又结识获取足智多谋的荆襄士族诸葛亮,并取得诸葛亮"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臣服。乱世当中,无宗室无名声无身份无军队无钱粮的五无人员刘备,一步一个脚印谋伐发展大局,为"兴复汉室"的理想缓慢前进。

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战胜曹军,刘备占有荆州南方较为蛮荒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向孙权告明是"借用"。孙吴实力当时是超过刘备部的。赤壁之战孙吴出力同样更多,所以刘备虽然占有三郡,但人口、资源和战争潜力,皆是比不过孙吴获得的荆州郡县。不过,孙吴想要的更多,即使荆南三郡是刘备应得的,矛盾冲突的种子在这时就已经买下。

孙吴都督鲁肃向刘备集团荆州镇守者关羽索还三郡,关羽理直气壮、气焰嚣张地回(人之常情):"乌林之役( 赤壁之战) ,左将军( 刘备) 身在行间,戮力破敌,岂得徒劳,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鲁肃反驳:"不然。始与豫州( 刘备) 觐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 孙权) 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 而豫州私独饰情,衍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 益州) 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

双方唇枪舌战,鲁肃获胜,关羽却仍不还。事后双方再度结盟达成"遂分荆州,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吴,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汉"协议。这是相当公允的吧,各朝学者都是这样认为。所谓民间谚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一定程度是错的,表面说是借,只是说得好听点,方便孙吴结盟。双方妥协的结果,自然心不甘情不愿,苦于形势没有发作。吕蒙偷袭荆州和刘备东征孙吴的种子埋下,静待时间流逝生根发芽。

刘备西入川蜀,留让关羽镇守荆襄,这是一大失策,不是军事策略的失策,而是政治谋略上的失策。关羽名扬天下,镇守荆州的确可以威慑北方曹魏,但对吴蜀联盟及蜀国发展不利。关羽个性高傲、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如黄忠为五虎将一事,他表现得十分不屑,耍性子竟然不想接刘备册封,最后还是诸葛亮和刘备共同夸赞关羽,说他好话才作罢。荆州是敌国曹魏和盟国孙吴的必争之地,南北要塞,东西交通,荆州镇守者需要军事才能、但更多的是政治权谋。

孙权畏惧关羽威名,意欲稳定吴蜀联盟,安自己和东吴之心,遂"遣使为子索羽女"。关羽拒绝就算了,还恶语相向,"骂辱其使,不许婚",这不是打东吴的脸吗?啪啪响。汉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接连大胜,水淹七军更是威震华夏。蜀魏交战时,东吴遣使表示要不要愿意支援。吴军赶来路上,得到吴主孙权诏令"缓慢行动",便龟速前进。同时向关羽说明情况,表明歉意。孙权心思关羽心知肚明,但他没有选择"虚与委蛇"的外交回访,而是直接谩骂前来道歉的吴国使臣:"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事不仅激怒了孙权,还有东吴众多文臣武将,纷纷欲除之而后快。但考虑两者之间同盟关系,孙权没有立刻撕破脸,反而好言道歉,暗地里徐徐图之。

之后关羽备吕蒙白衣渡江所袭杀,其他蜀汉将领不予救援,也有关羽性格问题。例如吴军袭击前,驻守江陵的守将糜芳、驻守公安的守将傅士仁,因粮草军资供应的不及时,引起关羽不快,放下狠话"还,当治之";当吕蒙至荆州,两人皆开城门投降。关羽兵败被斩杀后,吴国的荆州计划才成功。善后:孙权知道自己不与蜀汉结盟有备曹魏吞并风险,所以在袭杀关羽后屡次向刘备求和(应该是没有表示要归还侵占土地),均被拒绝。刘备执意为关羽报仇,不顾"大部分人眼中"的大局,发动夷陵之战。

蜀吴夷陵之战经过

关羽兵败被杀,刘备已经在四川站稳脚跟,孙权据有江东荆扬之地,曹操尽占北方,三国鼎立局面早已形成。曹操病逝洛阳,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十月其子曹丕篡汉称帝;此年四月,刘备假装不知道汉献帝未死,以汉室正统自居,称帝建国"汉";同年八月,孙权称吴王(表面臣服曹魏)。本该是和平发育的时候,刘备却在称帝后的一个月不到时间里,宣誓东征孙吴,满朝文武不赞同,认为时机不对,应当延缓东征时间。例如广汉隐士秦宓谏阻: "陈天时,必无其利。"刘备不予理睬,并"下狱幽闭,然后贷出"。之后再无人劝阻。诸葛亮没有明确表态,站出身来说主战主和。

听闻刘备东征,孙权发来一封请和信,刘备置之不理;时任吴南郡太守、诸葛亮胞兄的诸葛瑾也给刘备发来一封信,在信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地说明双方情况。宋人胡三省都说诸葛瑾说得对,字字珠玑,条理清晰。蜀汉在刘备的决心征吴指导下变为战争机器,全都动起来,期间发生一件大事--张飞酗酒被部下杀害。军势颓废,刘备不加收敛,仍要东征,催促众人加快脚步。刘备登基称帝的第三个月不到时间,即蜀章武元年( 221 年) 七月,亲率大军东征孙权,报仇雪恨。

蜀军摧枯拉朽地攻破吴军巫县,进军秭归,武陵郡蛮夷见着这情况也请兵作战。孙权遣陆逊统兵抵御,这其实是东吴方的一个小计策,想让刘备轻看吕蒙认可的"春秋方壮,威名未著"的陆逊。蜀国治中从事黄权觉着东征不靠谱,但也没办法,就想了个两全之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这般稳妥,刘备还是不满意,认为他阻挡了自己的福州,便将其调走,为镇北将军,驻守当阳,使督江北诸军。

蜀军驻扎夷陵猇亭,于平地立数十营以挑战,气的吴国将领请战,陆逊却很冷静:"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敌方正强,当等待时机再做进攻。刘备使出浑身解数引诱吴军出战,陆逊全盘接下,按耐住麾下将领不可轻动。双方僵持半年多,陆逊这才有了必胜把握,全军带火,同时进攻,破蜀军40余营,斩蜀将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杀士卒上万,还有几位蜀将投降。蜀军一溃千里,史载"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明清交替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说:"国之精锐,尽于夷陵。"所言一点不虚,蜀汉差点亡国。

刘备的错误

夷陵之战对蜀汉对刘备来说,实在是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错误战争。第一,刘备东征过于紧迫,内政(众臣反对)未处理完就匆匆东征,张飞惨死、黄权良策等,都没让刘备警惕慎重(被情绪左右);第二,刘备于夷陵置百里联营,后方道路多崇山峻岭,草木繁盛,易被火攻。单论时间和地点两大错误,足够将数万蜀军送入地狱,刘备不自知啊。

战后,孙权主动派出使者向刘备求和,刘备无奈只好应允。说是求和,实际上是孙吴的示好。蜀汉无力再战,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总结

诸葛亮事后说"法孝直( 法正) 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刘备输就输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急于求成,匆匆开战。不过问题来了,素以"仁义"著名的刘备,面对自己相处几十年匈奴的死不愤怒、还能很理智的话,那还是刘备吗?那还是一位明主吗?后人都说,刘备是英雄,曹操是枭雄,英雄和枭雄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感情"上面。

参考文献:《三国志》

《资治通鉴》

《蜀鉴》等

关键词: 夷陵之战 赤壁之战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