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后汉的历史其实很简单

时间:2023-02-06 13:57:4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自汉朝以来,后世以"汉"为国号的政权有很多,比如说三国时期的"蜀汉",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赵""成汉",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北汉""南汉",元末的"陈汉"等等。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的是,这些政权的国号其实都是"汉",其前面加上的"后""南""北"等只是后人为了便于区分加上去的而已。


(资料图片)

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前三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之前我们曾有过简单介绍,今天我们就来继续了解一下五代十国时期的第四个朝代--"后汉"的历史。

首先要澄清一点的是,虽然西汉和东汉也有"前汉"和"后汉"之称,但一般来说,我们所经常提到的"后汉"指的是五代十国时期刘知远所建立的政权。

自公元947年刘知远驱逐契丹(辽国)人进入开封称帝开始,到公元950年汉隐帝因为逼反了郭威而被乱军所杀为止,后汉的国祚只有不到四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最短命的朝代,一共出现了两位皇帝。

话说后晋末年,晋出帝石重贵不愿意和他养父石敬瑭一样向契丹(辽国)称"儿"又称臣,于是采用称"孙"(毕竟是既成事实)不称臣的政策,此举无疑惹怒了当年帮助石敬瑭建国的辽太宗耶律德光。

很快,契丹(辽国)大军在耶律德光的带领下攻占了后晋的都城开封,石重贵全家被俘,后晋宣告灭亡。

在契丹(辽国)人南下的过程中,后晋大将--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知远选择了隔岸观火,坐视后晋被攻灭,因为他认为契丹(辽国)人即便占据中原,也终会因为根基浅薄难以长久。所以一方面,他假意向辽国投降,另一方面,他又在暗中积蓄力量,并采纳其亲信郭威"由汾水南下取河南、进而图天下"的建议,趁契丹(辽国)人北撤时联络中原各地军民,合力杀入开封称帝,然后改国号为"汉",历史上称之为"后汉"。

刘知远在位期间,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巩固汉人统治,但各地割据势力已经成形,朝廷一时难以控制,而且帮助刘知远建立后汉的功臣们譬如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武将,除了郭威以外大多为蛮横无知、贪暴残酷之徒,所以朝政弊端日益显现。

公元948年,称帝不到一年的刘知远就病逝了,临终前他将17岁的儿子刘承祐(后汉隐帝)托孤给那些当初和他一起打下江山的功臣武将。刘承祐继位后,这些托孤功臣经常在朝堂上吵闹,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不仅仅是目无君长,因为他们就根本没把后汉隐帝放在眼里!

公元950年,忍无可忍的后汉隐帝刘承祐和其舅李业等人商议后,决定在皇宫门口设下埋伏,将正要上朝的杨邠(bīn)、史弘肇、王章等跋扈大臣一起诛杀并夷灭三族。与此同时,刘承祐还派人去刺杀镇守邺城的天雄军节度使郭威,郭威闻讯后只得举兵造反。很快,郭威便率领大军杀到了开封,刘承祐也在逃跑的过程中被乱军所杀,后汉由此灭亡。

进入开封的郭威并不着急称帝,因为他还需要一个名分。他先是请李太后(刘承祐之母)出面临朝称制,然后表示要迎立时任徐州节度使的刘知远养子(也是刘知远弟弟刘崇之子)刘赟为皇帝。当刘赟行至半路(宋州)时,郭威又指使下属假传契丹(辽国)将要入侵的情报,于是亲率大军出京迎敌。大军行至中途发生哗变,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要拥立其为皇帝,大军又迅速转回京城开封。

经过这样几番操作,郭威便比原本将要成为皇帝的刘赟领先一步回到开封,生米也被顺利煮成了熟饭。回到开封后,临朝称制的李太后被迫封郭威为"监国",同时下诏废黜刘赟,降其为湘阴公(后被郭威囚禁并毒杀)。

公元951年正月,郭威正式登上皇位,并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当时刘赟的父亲刘崇担任河东节度使,得到郭威灭汉夺位的消息后,便决定在晋阳(今太原)称帝,国号仍使用"汉",史称"北汉"。

有意思的是,郭威的夺位教出了一个好学生,这位学生便是其手下心腹大将--大名鼎鼎的赵匡胤。因为仅仅过了十年,赵匡胤便上演了一出"陈桥兵变"的好戏,顺利取代后周建立宋朝,这几乎和当年郭威"黄袍加身"的操作如出一辙。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史》、《辽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

关键词: 五代十国时期 后汉隐帝 改国号为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