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刘备折戟夷陵,蜀国油尽灯枯,吴魏两国为何不趁机灭蜀?

时间:2023-02-06 10:57:3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风卷云舒,惯看桑田变沧海;阅历历史,身入其中,古往今来,多少故事笑谈中!

公元222年,刘备率领大军讨伐吴国,蜀国和吴国大约各聚集了5-10万精兵一决雌雄。对于蜀国来说,这是一次战略方针的大转变,蜀国国策从诸葛亮《隆中对》制定的"三分天下"转变为两分天下。不过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前孙权在与蜀国的结盟和交往过程中,咄咄逼人。不仅在刘备讨伐汉中时偷袭长沙三郡,还让自己已经嫁给刘备的妹妹孙尚香威胁刘备生命,甚至差点抢走刘备的儿子刘禅。

另一方面,东吴活捉关羽之后,居然把他杀了,双方此时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越是古代,通常越是较少斩杀对方名将或者君主,这种事情一旦做了,就意味着双方今后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于东吴的国主孙权而言蜀国是个异数,最初孙策、周瑜以及鲁肃等人,制定的东吴的国略都是以"二分天下"为主,鲁肃在《榻上策》中明确提出:

"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结果偏偏不凑巧,刘备半路杀出来,占据了长江的上游,让孙权成就大业的计划全盘乱掉了。事实上,对于刘备来说,如果能够实现"二分天下",吞并孙权,对于统一事业也是更有帮助的。当时的形势,无论谁先兼并了另一国,都将会占据更加主动的局面。

但是举国出动的刘备在夷陵遇到了东吴军事天才陆逊的火攻阻击,蜀军主将冯习、先锋张南以及一大批有实战经验的将军战死。刘备本人也差点被陆逊擒杀,无奈之下只得让手下把铠甲和武器都丢在地上点燃,形成了一道大火阻拦了吴军的追击,才得以逃命到白帝城(《三国志·陆逊传》)。这就是当时的刘备,军队为了救他连铠甲都烧了,凄惨可想而知。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刘备手下的汉嘉太守黄元看到刘备快不行了,居然趁机造反,这显然直接加重了刘备的病情。此时的蜀国,三年内接连痛失关羽、法正、张飞等股肱之臣,内部一些势利眼趁势想要叛乱瓜分,而《三国志·诸葛亮》记载,刘备刚死,此时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叛乱,内忧外患到了顶点。

照理说,这是瓜分蜀国的大好时机,而且早在夷陵之战之前,孙权就上表曹丕称臣,邀请曹丕一起攻打蜀国,魏国皇帝曹丕也同意了。可是这个时候,曹丕没有攻打蜀国,而东吴居然也主动撤军,《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这个时候刘备和蜀国都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孙权为何"甚惧",并且在得知刘备同意和谈之后,立刻撤军呢?《三国志·陆逊传》中记载,这期间实际上东吴大将早已联名建议孙权继续西征,并已经做好了继续伐刘的准备,但是陆逊认为曹丕正在大批调集军队,未必是真的要讨伐蜀国,有可能是准备进攻东吴。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曹丕采纳了王朗的意见,准备表面答应孙权,实则两头都不帮忙,如果双方出现了持久战,魏国再出兵坐收渔人之利。

既然是这样,东吴与蜀国交战,由于陆逊火烧连营的奇谋,基本上吴国军队和实力没有被消耗,曹丕为什么还要兴兵长江沿岸,做出时刻准备讨伐东吴的姿态呢?《王朗传》中,陈寿给出的理由是孙权本来答应让其子孙登到魏国当人质,后来反悔了,所以曹丕发怒才要兴兵。

但事实上,魏军到了长江边上,很快就被自然条件所阻挡,也并没有采取果断年的渡江行为,甚至连渡江的准备都没有,否则《三国志·文帝纪》里曹丕也不会到临死前(夷陵之战后四年)一年还要开始大规模的训练水军。而且得知孙权撤军之后,曹军立刻撤退了。

魏国为什么不趁刘备大军东征灭掉蜀国?既然已经决定坐山观虎斗,为什么还要在吴军准备给刘备最后一击的时候,突然决定在长江北岸兴兵?

《三国志·贾诩传》里提到,曹丕最初是准备对两国采取武力的,他问贾诩究竟应该先攻打蜀国还是攻打吴国,贾诩告诉他,现在魏国的是力量并不能够击败蜀国或者魏国,蜀国有诸葛亮治理国家,有山川险阻;东吴孙权是一代雄主,陆逊的军事才能无人可及。反观魏国,人才凋零,能够派出去征战的将军已经快死光了,因此建议曹丕推行圣人教化,首先消除篡位带来的影响,而不是统一中国。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也正是因为魏国实力衰弱,而吴国在于蜀国的交战中却没有发生实力上的消耗,一旦蜀国被东吴击败,那么魏国将很难抗衡东吴的进攻。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就算是拼了全力,也要拖住吴国,不能让他们把蜀国灭掉。三国的微妙制衡关系中,魏国也就因此不声不响的救了蜀国一次。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观看。

关键词: 油尽灯枯 这个时候 夷陵之战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