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从白登之围到5G大战,中国人弯道超车靠的是什么?

时间:2023-01-29 20:44:34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白登之围距今2200年,这场发生在公元前201年的战争肯定是汉朝输了,长期来看却激活了汉的觉醒。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

关于这场战争争议很多,无非是历史学家要遮盖中国失败的历史,所以故意做了很多曲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败并不意外,秦末农民战争后,内地人口锐减,国家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太不如前,秦时期高度组织化抗击匈奴的长期作战能力已经不具备了,那种委派蒙恬攻略内蒙,修筑万里长城,屯兵30万常驻边疆的高消耗模式不可能持续。

因此白登之围时,面对韩王信勾结外族的反叛,汉朝其实是急于速战速决的,这就不难理解在取得前期的针对韩王信叛军的一系列胜利后,汉军急于寻找一个和匈奴主力决战的机会,所以听说匈奴军队在山西平城附近出没的消息后,刘邦就不顾劝阻主动出击了,但是同时期的冒顿单于也是一个高超的战术家,利用汉军急于求胜,打不起消耗战的心理,诱敌深入,最后在白登山刘邦的部队被30万匈奴骑兵切割包围(虽然游牧骑兵的供应链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数据还是太夸张了)。经过七天七夜的围困,刘邦接受陈平的建议,巨额贿赂单于的老婆,让她说服单于放了刘邦。面对刘邦主力的紧逼,以及匈奴生产方式无力治理汉地的现实,冒顿单于选择了接受议和,双方开始了长达70年的和亲路线。本质上就是汉家女屈辱地带着巨额嫁妆(上贡)嫁给匈奴统治者,填补他们的掠夺贪欲,来阻止匈奴大规模南下,虽然双方边境摩擦不断。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学者的考古发现也很值得关注,HNK还专门做了一部纪录片《金属之路-鲜为人知的古代文明之路》(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就能看到),很值得一看。

他们发现匈奴虽然大规模组织战争的能力不如汉朝,但是军工业实际上是领先的。原因是因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匈奴,代表当时最先进的尖端技术的冶铁技术都是来自西北。赫梯人发明了大规模冶铁技术,传给了斯基泰人,斯基泰人又把技术传给了匈奴。斯基泰人用铁质兵器狠狠教训了希腊人和波斯人,匈奴很可能是在同斯基泰人作战、贸易的过程中掌握了该技术,中国则是从新疆地区输入到西北,再渗透到内地。中国由于青铜冶炼技术举世无双,对于新技术的改良和学习欲望不如匈奴这样的马战民族。于是,直到与匈奴人作战的时候,中国军队虽然有弩,但是用的箭头还是青铜的。这很好理解即使到现代,军工追求的首要标准,不是尖端,而是可靠。我们国家对国防工业的要求,现在依旧是"自主可控"这四个字。历史考古发现,因为汉朝初年中国本土的冶铁方法相对不够先进,冶炼出来的铁很脆,在战场上与匈奴的先进武装一碰就断,所以,汉初的军队不太可能大规模装备铁器。这意味着要想压制匈奴,需要更大的人力投入,一旦谋略错误,军工上(主要是马匹和兵器)的差距会带来致命的损伤。历史太客观了,以至于我们难以想象大汉男儿用血肉之躯冲向异族骑兵时候的悲壮。

所以输了就是输了,没必要掩盖,付出的代价也是民族挣扎向前所做出的努力,关键是历史上,汉朝和其治下的百姓是怎么做的?

汉朝先是搞了四月律令恢复经济,推崇黄老学说,克制统治者欲望,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此后出现了大利于天下的文景之治,到景帝时期,通过削藩策和打赢"七王之乱",实际上也在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生产力的恢复也让装备骑兵成为了可能,汉朝的时候,养一匹马的口粮可以养活38个人,所以对于农耕民族来说,组建骑兵部队是一件极其烧钱的事情,这是匈奴不太可能遇到的情况,汉武帝背负着好战的骂名也要搞一只当时最先进的部队出来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是两个民族注定的一战,这将决定谁成为东北亚老大,也将决定汉民族未来的命运。

而另一方面,长期的和平稳定,国家统一的局面,老百姓持续地开垦荒地,恢复生产的行动,带来了技术革命。现在已经很难知道铁器相关的技术革命是发生在那里了,但是很可能是在四川(考古发现四川大面积存在汉代冶铁古迹),或者是甘肃,乃至河南,但是可以肯定,未来开垦不那么肥沃的土地,配合牛耕的普及,中国人搞出了犁铧这种当时的"畜力拖拉机",使得自然条件不得天独厚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政府的财政能力也因此得到改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发明炒钢炉,使得大规模冶铁不再是难度,而且中国军队终于可以装备质量更加优良的铁质、钢制武装,并且相对匈奴构筑起了技术优势,因为后者没有改进铁器的持续场景和动力,而中国无数个小农家庭,无数个冶铁小作坊,无数个团结在汉的意志下的男男女女就是这种创新发生的策源地。

后来,汉武帝时干脆把冶铁权全面收归中央,为战争和财政做服务,也是看重冶铁的军事价值以及农民、地主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都无法撇开铁质农具……

然后就有了白登之围之后的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壮阔历史了……

然后,若干年后,南匈奴归附汉王朝,然后五胡乱华后,匈奴退出历史舞台,绝对多数和鲜卑族一起成为了中国不少北方人的祖先。

现在看来,白登之围给了中原王朝难得的国际意识。白登之围是输了,但是让汉王朝看到了国际较量上的差距,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国,在这个星球上,竞争无处不在,国家命运既是考察国家的政治文明,也考验军事动员能力,但是更考验技术学习和研发的能力。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和某国争夺5G制高点的争夺也透着一股浓浓的"炼铁"技术的味道。看到这些年国家激励企业、科研人员创新的各种制度和政策,还是有一股历史的沧桑感的。

作为人力工作者,重读这段历史,我也会这样的启示。

我觉得有两点

1、组织和人力的使命仍然是激励群众,激励员工,帮助员工突破自己的"白登之围"。

70年的生聚造就了汉的逆袭,而关键一步就是不断学习的能力,汉从步军为主的作战模式,变成马上作战的强国,从近距离作战为主,到拥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马匹、人工、粮草,兵器和配套的产业链),所以能支撑霍去病直捣王庭,从普通农业生产的冶炼技术发展为完备的钢制武器生产体系……这些都是庞大的知识积累和配套的人才体系所支撑起来的。对于国家来说,公民的强大,成就国家的强大,对于个人来说,如何融入社会迈向进步的洪流,突破自己的白登之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生课题。

大前研一认为日本民族90年代泡沫破灭后走向了专业化社会的道路,他没有解释原因,现在看来这是日本民族小型化的必然选择,只有专业,小国才有存在的意义,那么大国就不用专业化了,至少汉朝不是这么想的。而我们个人也不会这么小,随着GDP的下行,市场竞争压力日益趋紧,寻求自我突破变成了很多人的现在的"白登之围"。

组织来说关键是设立对应的激励制度,同时给员工学习和转型的方向,并且支付必要的成本,人才的选拔、培训对于组织来说同等重要,不能等到高校,社会教育完,培训完,那这样的时机也就错过了。

我常常觉得创新是从整合自己或者身边的一群人去解读新问题开始的,一个有志于新领域的组织就该问自己的员工"怎么用好3D打印","怎么激活中国在线教育的2亿用户","怎么变传销式的医疗服务为真正的现代医疗","怎么让自媒体老师不那么依赖软稿,而是多产好内容?""怎么让企业爱上给员工做培训,或者怎么让员工想要学习,努力学习,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是平台需要思考的,也是我这样的人力工作者一直在思考的。同时,每一个人都必须亲手实现自己的"白登突围"。

2、我们没有消灭匈奴,消灭匈奴也不是中国人的愿望,匈奴是自己融入了汉民族的骨血。而且我们中国人并没有固步自封,最近赋闲在家做菜,发现我们自己的饮食文化里头也融入了大量少数民族的元素。比如筛羊肉就是回民的风俗,离宁夏很远的广州却是吸收回民饮食文化最深的地方,形成了粤菜。我们的文化是否依旧有这样的能量,让人心生向往,我们能不能吸引起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认同我们,模仿我们,这取决于我们新一代继承了这部分文化的中国人,能不能在新的视频语言的时代,展现我们的强大、智慧与魅力。

白登之围距今2200年,白登之围肯定是汉朝输了,长期来看却激活了汉的觉醒。

关键词: 白登之围 冒顿单于 中国军队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