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快资讯:宋朝那么发达,一到打仗就没钱,钱去哪儿了?

时间:2023-01-28 09:06: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相关资料图)

估计看过宋代历史的朋友心中会有同一个疑问:宋朝人打仗怎么老提钱呢?每到关键的时候,就缺钱,钱一次次阻碍了宋军的进一步行动,好像宋军老缺钱似的。

同样是打仗,怎么就没看到人家辽、夏、金缺钱呢?难道大宋的经济实力还不如这几个政权?那简直是撞了鬼了。还是百姓偷税漏税、轻徭薄赋?想多了,不多收你就感天谢地了。

但问题是:怎么解释宋军缺钱这个问题呢?又或者,这些钱去哪儿了呢?

这得从钱的源头查起。

话说宋朝的财政有"两库",一个是国库,一个是内藏库。国库相当于国家账户,由三司来负责;内藏库相当于国库的存钱罐,每年的结余都存在里面,这么重要的东西当然由皇帝亲自来负责,慢慢地,它就变成了皇帝的小金库。宋太祖曾经还打算用封桩库(内藏库前称)的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只是后来不了了之。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经济突飞猛进,国库每年的盈余都是相当丰厚的,只要不乱花,内藏库的积蓄那是蹭蹭蹭地往上涨,皇帝心里乐开了花。

可是,问题来了,不怕贼上门,就怕贼惦记,那么多官员也随时都盯着这个内藏库,只要国库稍微吃紧,就马上要求调内藏库的银子。这里我要强调一下:特别是打仗。

一提钱就不亲热了,刚开始皇帝还拿出钱来救济,到后来干脆直接封死了:三司使干什么吃的?自己想办法去!

按理说:国库那么充盈,怎么还会吃紧呢?这就得查国库的问题了。

国库从大宋开国到宋真宗都还是赚钱的,但到了宋仁宗以后,就慢慢地入不敷出了,到了宋神宗继位的时候,甚至开始倒贴了。

难怪宋神宗要启用王安石搞变法,每天上朝听得最多的就是朝臣们向你要钱,你着不着急?内藏库的钱是可以动,但照这样发展下去,内藏库空了呢?如果国家一个子儿都没有了,大家岂不是都要玩完儿?

问题是:那么丰厚的税收,国库的钱都去哪儿了?

这就是宋朝的"三冗"现象:冗官、冗费、冗兵导致的。

冗官,就是为了分权而不得不让3个人去干1个人的事情,但工钱一个都不能少;

冗费,就是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搞排场,养小人,买和平,能用钱解决,坚决不用暴力;

冗兵,就是拿钱养兵,你什么不干都可以,给我安安静静地待在哪儿,看好家门。宋朝几十万禁军除了戍边的一半在干活儿以外,其余的一半全都在东京开封睡大觉领工资。如果不是女真人打来,他们的美梦还不会醒。

国库紧张也就得了,关键是军队这边再给你来一手,朝廷拨5万人的银子,他却只给你养3万兵(打个比方),2万人吃空饷;每个人分10两银子,到大头兵手上就只剩5两了,还有5两不见了。钱到哪儿去了?军界大佬们分了。

也就是说:你要打一场真正5万人规模的仗,你得支付20多万人的军饷,这就是拿钱办事、认钱不认人的后果。就连"太原保卫战"这样的生死战,西军名将种师中的部下竟然因为没有及时拿到奖赏而在战场上集体撤标。这样的事情都能发生,就差明码标价了,行军50里多少钱?砍一刀多少钱?射一箭多少钱?这完全就成了一个商场,谈何保家卫国、守土开疆?

但这能完全怪兵痞们吗?是谁造就了他们的性格?

在唯利是图的时代,不管是打仗还是其它,你看到的,永远只是--钱!苏武、文天祥、谭嗣同他们明知前面是万丈深渊,却义无反顾地选择英勇赴义,他们失去的是身躯,保留的,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关键词: 保家卫国 一个都不能少 突飞猛进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