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精选!说诸葛亮不用“子午谷奇谋”可惜的人,连基本历史地理都不懂

时间:2023-01-27 12:57:0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据《三国志 魏延传》记载,魏延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是颇有微词的,诸葛亮每次北伐,魏延就要唠叨一番,说要自己单独率兵一万,与诸葛亮分道出击,会于潼关;就跟当年韩信还定三秦,也是分道出击,使章邯分不清主攻方向,从而一举拿下关中。但是很可惜,诸葛亮每次都驳回了魏延的请求。魏延因而常常私下说诸葛亮胆小,叹息自己太过屈才,被诸葛亮压制,所以没办法立下奇功。

魏人鱼豢通过自己的渠道也了解到一些情况,写在了自己的私人著作《魏略》里。鱼豢说,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伐时,曹魏这边是驸马夏侯担任安西将军镇守长安,魏延就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闻夏侯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他可以率领五千精兵从汉中盆地的东侧进入秦岭,穿越660里子午道,不过十日可以直达长安城下。长安城内的雍凉都督夏侯怯而无谋,只是因为娶了曹操的长女清河公主才平步青云,实际只会营置家产,玩弄女色,他看到我这五千精兵肯定会吓得立刻弃城坐船从渭水逃跑,如此长安城只剩京兆太守等一群文官,可以轻松拿下。长安周围还有横门邸阁(粮仓)与散民之谷,蜀汉军队可以以战养战。曹魏发兵从关东来援要二十天时间,但此时诸葛亮的大军也应已从褒斜道杀来会师了,这样长安以西可一举而定。

魏延这个计划,相当有气魄,相当震撼,而且诱人无比。

但是,这世上有很多猛一看很美的事儿,当你细品之后,却会发现很多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咱们得把秦岭谷道给解释一下。

原来,蜀汉军队要从汉中盆地进入关中平原,必须穿越广袤而高峻的巍巍秦岭。而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之山,汉水与渭水的分水岭,其平均海拔高达两千余米,东西绵延400500公里,南北则宽达100150公里,其主峰太白山更是海拔高达3771.2米,既是中国大陆东部最高峰,也中国东部唯一能让人感受雪山的地方,山上常年积雪,风光旖旎,唐代元稹《南秦雪》诗云:"才见岭头雪似尽,已惊岩下雪如尘。"描写的就是秦岭的雪山风光。

而正因为这些雪山,秦岭中形成了多条河流,冲刷出来数条河谷,得以沟通关中与汉中之间的交通。古人便将驿路修在河谷中,既有捷径之利,又有夷平之便,甚至可以开通漕运,在后勤运输上作用巨大。这些通道,从西到东,共有五条,分别是:

第一条,祁山道。这条道路虽然最远,而且是向西经武都通往陇西而非关中,但因有水量充沛的西汉水可以漕运粮草,所以甚是便捷。虽然两汉时期,这里经常发生地震(注1),导致河道壅阻,自汉中以西的水运几乎废弃,好在一百年前东汉名将虞诩在担任武都太守时,曾在此处开漕船道,开通了自沮县到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这一段从蜀中嘉陵江到西汉水的航道(注2),使其水运稍加改善,虽仍有部分路段无法通航,但比其他几条谷道要好走得多。

注1:据《汉书 五行志下》:"高后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及《后汉书》诸帝纪所载地震情况。

注2:据《后汉书 虞诩传》:"自沮至下辩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以人僦直雇借佣者,于是水运通利,岁省四千余万。"

第二条:散关道(又称陈仓道、故道、嘉陵道、秦蜀古道)。这条也许是秦岭之中最古老的一条谷道了。清乾隆年间,在今宝鸡市的渭河南岸的西周古散国境内,出土了一个散氏盘,铭文中就有"周道"一词。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也提到了一个"周道谷",据王国维先生考证,这个"周道",就是"故道",也就是周人与蜀人最早交通的要道。此道由南郑西行至阳平关,然后过沮县(今陕西略阳)、河池(今陕西徽县),然后沿嘉陵江东源的故道水(故又称故道)而上,过大散关,再经由渭水支流姜水(即今清姜河)抵达陈仓。当年韩信偷入关中还定三秦,便是经由此道。

因历史悠久,维护频繁,散关道可以说是一条大道,不仅平坦易行,且各河谷川道一般都比较开阔,物产丰富,居民稠密,村落众多,还有故道、沮县、河池等好几个县级治所,故险段较少,其平坦大道足有二百五十多公里,是秦岭诸通道中最易通行的一条,又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所以历来也颇受人们重视,但缺点是嘉陵江上游部分峡谷深险,中途需绕山(青泥岭)而行,迂回遥远,包括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里程在内,其长度达六百公里以上,出口陈仓又远离长安政治中心,所以《史记 河渠书》上说:"抵蜀从故道,故道多阪,回远。"且由于有韩信暗度陈仓的前车之鉴,曹操以来曹魏都对陈仓道口的陈仓城重兵把守,蜀汉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从这里攻入关中。

另外,陈仓以南有一座天下雄关大散关,乃关中四塞之一(东面潼关,南面武关,西面大散关,北面萧关),位于今宝鸡市西南52里的大散岭上,是关中的西大门。大散岭也就是今东峪口附近的秦岭分水岭(姜水与故道水都源于此),两山关控斗绝,形势险要,陆游有"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名句。

第三条:褒斜道,也就是当年秦惠文王取蜀之道。比起上述两条道路,该道距离较短,大约为470里,且在两汉时期多次扩修,所以交通条件较为完备,又有褒水和斜水通航,所以是汉代关中通往巴蜀的官道与驿路,也最多人通行,非常适合大规模部队行进。

第四条,傥骆道。因北口在骆谷,南口在傥谷,故名。傥骆道虽得名于傥谷和骆谷,但两谷并不直接相通,中间要经过西骆谷水、黑水、水、酉水、傥水等河谷,并翻越四五座高山大岭,号称"屈曲八十里,凡八十四盘"(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甚至还有被称为"黄泉"的险地;所以该道的谷道虽只有500里;但大部分都是绝水路段,且只有华阳镇(关)一个交通枢纽与大型人群聚居地,其余遍布高山峻岭与原始森林,其间人烟稀少,多有毒虫猛兽与有毒植物,行人视为畏途,故在两汉时期从未见官方开发,直到三国后期姜维和曹爽才开始利用,而其大规模开通,那要等到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了,特别是唐代中叶以后,关中多事,每当长安危难,皇帝多由此道南逃,取其近便,比如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到四川避难,走的就是傥骆道。

最后一条就是魏延说的子午道了。这条谷道,也就是当年刘邦从咸阳退入汉中所走之道了,当时被称为"蚀中道",不过为了迷惑项羽,这条路上的栈道全被张良给烧了。直到东汉末年,权臣王莽为了鼓吹他的儒教神学,大量更改中国地名,才将"蚀中道"改为子午道,并大力整修了栈道。

注6:据 《 三国志刘封传》注引《魏略 》: "太和中,仪与孟达不和,数上言达有贰心于蜀,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

现在看出哪里不对劲了吧,秦岭虽然说有五条谷道,但只有前三条可供蜀汉北伐所用,傥骆道当时则还未开发,而子午道更是全境都在曹魏的管辖范围内,可魏延却认为,他可以率领精兵从汉中盆地的东侧进入秦岭,穿越660里子午道,不过十日可以直达长安城下。后面那段怎么拿下长安咱们就先不分析了,光这个前提就是扯淡!如果魏延先打下西城再进入子午道,则根本起不到偷袭长安的效果;而如果勉强偷入,则恐怕反会被司马懿从后偷袭,抄截后路;子午道狭窄险峻,一旦遭到袭击,魏延恐有全军覆没之忧。

总之,你觉得诸葛亮战术不如韩信灵活,觉得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优于将略",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去研究历史地理,就拿着网上搜的半吊子地图瞎分析,结果就是贻笑大方而不自知,洋洋得意却闹了大笑话(当然,我从前也是如此)。

以上,我从历史地理方面论述了一下"子午谷奇谋"之不可行;另外,从军事地理方面,"子午谷奇谋"也是扯淡,详细情况,我们下篇再讲。

所谓"子午",就是正南正北的意思(注3),据《汉书 王莽传》:"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 "这子午道显然是一条正南正北的直道,所以路途最短,只有三百公里,它的路线是由陕西关中长安出发,经杜陵直接穿越秦岭,直达当时的汉中郡治西城(注4)。

也就是说,大家通常以为的子午道(从南郑直达长安),乃南北朝时南梁将军王神念别开的子午新道(见《隋书 地理志》及《元和郡县志》),而非王莽修的子午旧道(从长安到西城)。魏延所要通过的子午旧道,全程都在曹魏境内(注5),归当地土豪魏兴太守申仪管辖。孟达背叛曹魏后,这条通道已被司马懿锁死(注6),根本行不通。

注3:北方曰子,南方曰午,地理上的"子午线"也是取自这个概念,中国的建筑讲究中正直,所以秦始皇曾修直道沟通长安至九原长城于子午岭,王莽则修复蚀中并改名为子午道。

注4:其实汉中郡治一直在西城(即今陕西安康),直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才由从西城迁至南郑,建安二十一年曹魏攻占汉中,分郡之东为西城郡,而以西城为其郡治,归当地土豪魏兴太守申仪管辖。

注5: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亦有详细考证。

关键词: 两汉时期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