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每日速递:被历史遗忘的捻军起义:羞辱曾剃头,消灭僧格林沁,全歼八旗军

时间:2023-01-20 17:06:27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相信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几乎席卷全国,对于清朝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很少有人知道,与太平天国同时期起义的还有一支队伍,他兴起于皖,苏,鲁,豫四省,巅峰时期人数高达20万以上。清朝在剿灭他的时候接连派出了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僧格林沁等晚清重臣前往剿灭,最终在付出了曾国藩被撤职,僧格林沁部被全歼的巨大代价才将他消灭,他就是一段被人遗忘的起义--捻军起义!


(资料图片)

昊童曾经十分不解,按理说这种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史料中应该会被记载的十分详细,传知度也应该十分大,比如宋朝方腊起义。可捻军起义如此大的规模我们当代人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想,昊童经过仔细的查阅后终于找到了这段历史之所以被掩埋的原因,在讲解过程中也会夹杂着介绍捻军起义的始末。

第一,捻军的兴起来源于饥荒与光棍

在清朝末年,华北地区的男女比例达到了恐怖129:100,而造成如此大差距的就是饥荒。捻军名义上的首领张乐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当他他的家乡还算富裕,可一场饥荒下来全村就剩下一柜豆子,可见其他村庄又是多么恐怖。在当时,捻军所盛行的省份,女孩很难出嫁,一些家长为了能省下一口饭保持家里的劳动力不得不将刚出生的女婴杀死,而长此以往就导致了当地男女比例失调严重。适龄的男青年因为无所事事而变得暴躁不安,打架斗殴赌博偷窃变得习以为常,而张乐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揭竿而起,拉起了捻军起义。

第二,捻军制度

捻军在确定起义后制定了五旗制度,分为黄,白,蓝,黑,红五种,而且在一年后随着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愈发浩大,捻军内部也决定向太平天国靠拢,接收了太平天国的的封号,算是归降太平天国。但张乐行坚信自己的队伍自己带,因此只是名义上的归降,捻军一切军政都有捻军自己做主。但这在后世看来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先不说五旗制度这种开历史倒车的事儿,单单接受太平天国招降就很奇葩,所以当时人在记录捻军起义的时候都习惯性的将捻军记载成太平天国的附属。

第三,内部分裂

1857年张乐行带领捻军南征渡河与太平天国的陈玉成,李秀成会师正阳关。但在年底,正蓝旗的首领刘饿狼(这个名气真洋气)带着部分旗主要回淮北老家,可张乐行知道此时回家不是好事,应该与太平军一起推翻清朝才是正事。因此张乐行在苦劝无果后杀了刘饿狼,但此举激起兵变还是有一部分人回到了淮北,而张乐行就跟陈玉成等人留在淮南,深入山东河南抗击满清。

第四,靠山倒台,情况好转

1864年,太平天国被剿灭,捻军最大的支持者没了,这就意味着满清可以放开手脚专心的对付捻军。更为尴尬的是,随着连年征战,原本尖锐的土地问题以及男女比例问题都被潜移默化的去除了。因为征战就意味伤亡,伤亡就意味人人口减员,随着常年征战清军与捻军太平军伤亡的人数高达数十万之多。这在无形中就减轻了土地压力,而且荒年过去,满清也加强了人口控制,捻军的人员补给也变得十分艰难。最最重要的是,捻军的兴起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但连年征战老一辈的领导者都去世了,年轻一辈投降的投降堕落的堕落,这就导致捻军从根本上没了战斗下去的能力。

第五,最后

捻军起义之所以没有被历史牢记,是因为捻军起义被太平天国同化。而且捻军领导者大多是目光短浅,不愿统一行动,没有根据地,战术上都是流寇行为,打到哪算哪。况且中期还分裂成两部分,虽然偶尔有亮眼的表现但总体是呈衰败趋势。随着几位大的领导者被清军消灭,失败自然是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捻军在兴起是曾国藩的湘军每次与之交战都被打得狼狈不堪,曾国藩本人也多次被捻军首领羞辱。而清朝末年的柱国基石僧格林沁又是一个高傲的人,以为自己一己之力就能扭转全局,因此忽视了同伴的掩护被捻军埋伏,自此清朝最后的八旗军彻底离开了历史舞台。更有意思的是,曾国藩打不过捻军能打过太平军,而李鸿章打不过太平军却能打过捻军,二人本来都是碰壁,在交换后又重现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真是造化弄人!

关键词: 太平天国 捻军起义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