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是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削藩,朱棣就不会造反夺取皇位了?(下)

时间:2023-01-20 13:56:0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朱允炆削藩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大部了,那么下一步的对手是谁?

明太祖朱元璋的诸子中,第四子朱棣最具有雄才大略,也最为朱元璋喜爱。朱元璋曾有意易储。反对者提出如果立燕王,那么,序次在他之前的秦王和晋王当置于何地呢? 朱元璋打消了易储的念头。但他存此念,对朱棣来说,无疑是个重要的启示。朱棣还从另一个方面得到某种暗示。朱元璋崇尚佛教,亲王就藩国,多选择名僧相随。随朱棣到北平(今北京)的僧人姚广孝,僧名道衍,曾私下对朱棣说,如得相传,可奉献一顶白帽与他戴。王字上加白字为"皇"。,姚广孝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他还向燕王推荐一个叫袁珙的术士,袁珙见朱棣年方40,须长过脐,称他是"异日太平王子"。这一番明吹暗捧,无疑会激发起朱棣的勃勃雄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无论朱允炆削藩与否,朱棣都会起兵造反的。

明成祖朱棣画像


【资料图】

从建文皇帝的朝廷中,朱棣则得到另一种信息,周王被逮治,张昺、谢贵坐镇北平,齐泰、黄子澄念念有词,所指不言自明。太祖旧时的意向,属僚不断的劝说,朝廷传来的消息,都在推动朱棣起而争夺帝位。如果说还有什么疑虑,那首先就是他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被派去南京,参加太祖周年祭。有此掣肘之忧,他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在府中装病。而朝廷对此事也感为难。齐泰要朱允炆把他们扣留下来,作为人质。黄予澄反对,怕引起朱棣的猜疑,他对形势又一次作出错误的估计。朱允炆采纳黄子澄的意见,把朱高炽兄弟打发回北平。朱棣见到他们,高兴地说,我父子得再相见,真乃天赞。

建文元年(1399)六月,朱允炆发布责备朱棣的诏书,并命令逮捕燕王府属僚。张昺、谢贵督率卫士包围了王府,并在北平9座城门布置了严密防守,形势十分紧迫。朱棣召集亲信属官商议。燕山护卫千户朱能提出,当务之急在擒杀张昺、谢贵;主将死,其军自乱。朱棣很欣赏他的意见,先在殿中设下伏兵,宣称自己病愈,打算乘官僚入贺时,拿下张昺、谢贵。张、谢二人相当警觉,不肯入府。朱棣又把朝廷点名要逮捕的官校捆绑起来,作为诱饵,请张昺、谢贵及朝廷使臣去验收。这次,张、谢二人不能不去了。他们一进王府,就被杀掉。除去此二人,城中官军果然大乱。朱棣手下有两员可任大帅的武臣。一个是上边提到的朱能,他曾从燕王北征,多次立有战功。另个是指挥佥事张玉。他曾任元朝的枢密知院,归降朱元璋后,从战有功,后来调至燕山左护卫,成为朱棣的亲信。杀了张昺,谢贵,朱棣命令张玉,朱能连夜出兵,攻夺9门。黎明时分,已得其8,只有西直门一时难下。朱棣派人到两军对峙处,宣布说,朝廷已经同意燕王自治一方。守门官军闻言而散。接着,朱棣整顿城内秩序,只用3天时间,北平城完全在他的控制之中,成为他稳定的大本营。

明成祖朱棣塑像

七月初五,朱棣正式誓师起兵。他援引朱元璋"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臣之恶""的训示,以周公自居,宣布齐泰、黄子澄为奸臣,起兵是为了诛杀齐、黄。

但同时,他去掉了建文年号,改用洪武年号,摆出争夺天下的姿态。因朱棣称自己的军队为"靖难之师",史书把叔侄争夺天下的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而朱允炆也许是受了黄子澄等人的影响,他以为燕兵成不了大事,因而每天与翰林官方孝孺等人讨论周朝制度,试图以文治天下,并没有把军事放在心上。后来,连黄子澄都看出了形势的危机,指出,北兵素来强悍,不早作防御,怕黄河以北要保不住了,他这才匆忙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北伐。

与朱允炆相比,朱棣对这场战争的态度要认真得多。每次军事行动,他都亲自策划,亲自领兵作战。而且善于用将,使之各尽所能,北平城内稳定以后,朱徐立刻派兵攻占了通州、蓟州、密云、遵化、怀来、永平等处,并控制了北平最重要的关隘居庸关,解除了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有一段小插曲:攻取怀来时都督宋忠对守城将士说,他们在北平的家人都被燕兵杀害,尸骨积满道路,以此激励他们死守城池。他没有料到,攻城的先锋队伍正是怀来将士的家人。

靖难形势图

这是朱棣的巧妙安排。一时间,战场上父子兄弟相呼,官军哪里还有心思厮杀,怀来很快被燕兵攻陷。由此可以看出,朱棣确实很有谋略。官军与燕军的第一场真正大战发生在北直隶真定(今属河北)。官军主帅耿炳文,早年是一员骁将,被朱元璋列为一等功臣。

但他当时已65岁,而且受到朝廷中普遍存在的以老大自居的思想熏染,不以燕军为意。朝廷召集的军队号称30万,实际只有10余万,军中缺少多谋之士和善战之将。这些因素对官军都是不利的。中秋之夜,燕军利用官军饮酒不备的机会,攻占雄县又伏兵打援,消灭了鄭州援兵。得知两处失利的消息,耿炳文把所属军队汇合一处。两军会战于真定城外。张玉、朱能等率兵从正面进攻,朱棣亲率奇兵从背后夹击,官军大败,死者众多,耿炳文退入城内固守,不敢出战。这一仗,,燕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却获得全胜。朝廷大为震动,主帅易人,黄子澄推荐李景隆总领平燕大军。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长子,19岁承袭曹国公,相貌出众,但并没有带兵打过仗。属下官兵有5o万,与燕军相恃了10个月,互有攻守。

建文二年四月,他和另外两支官军合于真定,计有60万,号称百万,准备决战。官军如此庞大,加上有几员猛将,像先锋平安、副总兵瞿能,还准备了火器,埋藏地下,杀伤力很强,所以占了上风。交战中,燕军凭借朱棣的镇定指挥,诸将的顽强抵抗,特别是朱高煦的拼命冲杀,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突然刮起大风,官军混乱,瞿能父子被杀,平安也被朱能打败,燕军乘机纵火,官军全军溃败,李景隆单骑奔走德州。燕军乘胜攻德州,他又弃城而逃,投奔济南。从局部来看,官军不乏有才干的指挥者。守济南的山东参政铁铉和参将盛庸合力固守久竟使燕军久攻该城不下。铁铉用诈降计,朱棣受骗入城,险些被城门上的铁板轧死。他疾驰逃脱,怒不可遏,命令用炮轰城。铁铉又在城上悬挂朱元璋的神牌,使燕军投鼠忌器,不敢使用火器。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之久,朱棣只好回师北平。朱允炆立即升铁铉为兵部尚书。封盛唐为历城侯,命他从李景隆手上接过指挥权。忧心忡忡的皇帝把希望寄托在这两个人身上。

影视资料

盛庸、铁铉与燕军对阵,有出色的战绩。建文二年十二月,双方战于东昌。官军简选精锐,背城而战。朱棣大概为以前的胜利所陶醉,犯了轻敌的错误。他率轻骑冲入了官军左翼,被围数重,冲击不出。朱棣死里逃生,有赖于朱允炆的一道死命令,他怕背上杀害叔王的恶名,不许伤害朱棣。这样,朱能才可能像长坂坡救主的赵子龙一样,奋力杀开血路,保朱棣突围。张玉在此役中阵亡,燕军损失惨重。这以后,两军互有胜负。从总的趋势看,东昌大捷不足以抵销耿炳文、李景隆两次惨败的影响。官军在数量上的优势已不那么明显,惧怕燕军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为瓦解燕军,朱允炆发动和平攻势,将齐泰、黄子澄逐出朝廷,希望在这种恣态下与燕王罢兵。这样做,既可在政治上取得主动,又可使齐、黄等坚决西保皇派官员募师勤王,备战午外。谁知效果不理想,派去的使臣说,燕王语直而意诚,连朱允炆也怀疑是否"曲在朝廷,齐、黄误我"。在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后来还有割地之议,被朱棣斥为缓兵计。

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从北平出发,挥师南下。其军从馆陶过黄河,取徐州渡淮河后,置淮安、凤阳于不顾,直下扬州,大战长江。第二年六月、兵临南京金川门。谷王朱穗和李景隆开城迎降,当天宫中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终。一说他在大火中烧死,二说他从事先准备好的地道出逃跑到西南当了和尚,从永乐到正统几十年间,踪迹均有纪录,最后被迎入宫内,病老而死。朱棣则称辩认出朱允炆的尸骨残骸,还十分感慨地说了一番""小子无知""的话,按照天子的礼仪把他埋葬。他自己当了皇帝,改年号为永乐。

影视资料

明代皇帝中,只有他有两个庙号,始定太宗,后改成祖。江山易手,朱棣杀了许多建文朝的忠臣。齐泰、黄子澄自不必说。方孝孺被杀,株连宗族亲友门生数百人。北平参议景(耿)清上朝时怀藏利刃,准备行刺,朱棣大怒,不但杀了他本人,将他满门抄斩,还在他的家乡清查他九族的姻亲,清查他门生的门生,大肆捕杀,村里为墟。因为像瓜蔓伸延,互相牵引,历史上把此案叫"瓜蔓抄"。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利的斗争是十分残酷的。

综上所述,朱棣打着反对削藩的旗号起兵。但他当了皇帝以后,并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削藩政策,只是他的做法更聪明、更从容些。他没有把诸王动辄废为庶人,而是逐步裁减他们的护卫,削弱他们的实力,使他们完全没有可能与朝廷抗衡。削藩是巩固和加强以皇权力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必行之策。所以,朱棣的最终目的是推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允炆削藩并不是朱棣起兵的真正原因。

朱允炆最大的失误就是心理还是不够强大,既然已经准备削藩了,就不能把实力最强的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去,这是其一。其二,已经都兵戎相见了,还莫名其妙的怕背上杀害叔王的恶名,以至于放虎归山,最终丢了江山和自己。

我是飘在心中的云,文章的疏漏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教, 您的关注也是我进步的动力,谢谢!

关键词: 明成祖朱棣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