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消息!明朝四大太监,前三位千刀万剐,死不足惜,最后一位却名垂千古

时间:2023-01-17 18:05:3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自古以来,太监在大家的印象中是比较丑陋的,他们是不完整的人,他们拥有阴暗心理,历史中比较出名的太监,大多是因为他们祸国殃民而被大家所铭记。而在明朝也不例外,在明朝有这样四位太监比较出名,并且对历史的贡献比较大,前三位千刀万剐,死不足惜。做后一位却名垂千秋,被后代人民永远纪念。


(相关资料图)

下面为大家介绍第一位出场的太监---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详,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读书,任当地教官,后自愿净身入宫教育宫内人文化。怀着敢为人所不为的勇气,王振进入了宫廷。让他十分惊喜的是,在宫中,他这个原来教不好书的学管,竟然得到了大家的尊重。由于在一堆文盲中鹤立鸡群,他被大家成为王先生,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并受到了宣宗的关注,朱詹基感觉他是个人才,便派他去侍奉太子读书,从此这位叫王振的太监就和当时的太子朱祁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英宗即位后,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欢的人,王振便出任了宦官中权力最大的司礼太监。在随后的六年里,王振不惜低声下气,小心谨慎的侍奉宫中的皇亲国戚。直到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逝,失去了对王振最有控制能力的人。从此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英宗是一个常常发昏的皇帝,他并不是贪求淫乐不理朝政,而是过于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说的,他马上就相信,而且认为是最好听、最正确的。他早就看明太祖挂在宫门上那块禁止宦官干预政事的铁牌不顺眼,第一件事就是把这块牌子摘下来。随后又在京城内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府邸。他还修建智化寺,为自己求福。王振曾经劝英宗以重典治御臣下,他自己更是如此。谁若顺从和巴结他,就会立即得到提拔和晋升;谁若违背了他,立即受到处罚和贬黜。一些官僚见到王振权势日重,纷纷前来巴结贿赂,以求高升。有位工部郎中,名叫王佑,最会阿谀逢迎。一天,王振问王佑说:"王侍郎你为什么没有胡子?"王佑无耻地回答说:"老爷你没有胡子,儿子我怎么敢有。"一句话说得王振心里甜滋滋的,立即提拔他为工部侍郎。对于那些稍有不服、甚至要和自己分庭抗礼的朝臣,王振的霹雳手段便立即使用上,决不留情。

后来瓦剌军来势凶猛,侵犯明朝。明朝守卫西北的将士,几次交战失利,急忙向京师请兵救援。根本不懂军事的王振,对瓦剌的军事进攻没有足够的认识,以为让英宗亲征,就能把瓦刺兵吓跑。所以,他为了侥幸取胜,冒滥边功,便在明朝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怂恿英宗亲征,让英宗效仿宋真宗亲征的榜样,以便青史留下美名。英宗平日里对王振言听计从,同时也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这次听了王振的话,也认为亲征是他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便不与大臣们商议,做出亲征的决定,并宣布两天后立即出发。

后来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相比而言,第二位出场的刘瑾可就风光的多了,当时的奏章都要准备两份,一份给皇帝,一份给刘瑾,当然了.给皇帝的那份是没有回音的,这是相当明智的.你要指望朱厚照先生按时上班批奏章.那就是白日做梦.大家只能指望刘瑾努力干活.毕竟有人管总比没人管要好.换句话说.在那几年里,大明王朝的皇帝基本姓刘.朱厚照本人都没意见.谁还愿意管闲事?可问题在于刘瑾先生读书不多.水平不高.处理不好国家大事,时不时还搞点儿贪污受贿.搞得朝政乌烟瘴"几十但这些都是小儿科.之前的很多太监先辈都干过.刘瑾先生之所以恶名远扬.其实是因为他的记性好.所谓记性好.就是但凡骂过他的.就算过几年他也记得一清二楚。

刘瑾就这么无法无天地搞了几年.越来越嚣张.皇帝老大,他老二.可是老大不管事,所以基本上是他说了算.投靠他的大臣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而反对他的则是杀头的杀头,充军的充军.几乎都被他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了,李东阳也只能苟且偷生。天下之大.刘太监当家!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安化王趁机于1510年4月发动叛乱。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下面要出场的是明朝最大的太监了---魏忠贤。出身于市井无赖,后为赌债所逼遂自阉入宫做太监,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对皇长孙,则极尽谄媚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魏忠贤和客氏并受宠爱。没过一个月,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荫封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为锦衣卫千户。魏忠贤不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不识字,按例不能进司礼监,但因客氏的缘故,他得以破例。魏忠贤和客氏并受宠爱。没过一个月,封客氏为奉圣夫人,荫封她的儿子侯国兴、弟弟客光先以及魏忠贤的哥哥魏钊为锦衣卫千户。魏忠贤不久从惜薪司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不识字,按例不能进司礼监,但因客氏的缘故,他得以破例。

魏忠贤与皇帝乳母客氏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极受宠信,被封为"九千岁",自己也在民间养了不少"义子",如什么"五虎"、"五狗"、"十亥"、"四十孙"等。在其全盛时期,各地官吏阿谀奉承,纷纷为他设立生祠。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登位以后,遭到弹劾,被流放凤阳,在途中畏罪自杀。

最后一位太监出场,他的名字叫郑和。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

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文,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六十二只,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

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以后,又先后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郑和的远航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的几倍。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方关郑和的遗迹。其随行人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搓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是太监,却是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少有的精神上没有被阉割的中国名人。1435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因病逝。

关键词: 秉笔太监 千刀万剐 死不足惜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