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谈古论今,“杯酒释兵权”真有历史上夸的那样为“千古仁政”吗?

时间:2023-01-12 13:06:4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说到宋史,我们不能不提及"杯酒释兵权"事件。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因为是在酒席上做出了决策,所以史称"杯酒释兵权"。

"杯酒释兵权"千百年来直被世人大肆称道为宋太祖仁政之一。历时至今,无论怎样细查,怎样怀疑,至今也没有谁能发现并证明这件事是假的。于是就没法不称道赵匡胤是真的仁义了,比之刘邦、朱元璋那样大杀开国功臣,他真是好得太多了。


(资料图)

但是细想一下,我们没法不摆出这样的疑问:

一、即石守信等人是开国之功臣吗?

二、赵匡胤是不能杀,或是不敢杀,还是没有必要杀?

三、"杯酒释兵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首先说一,当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都是到了天下一统之后才开刀的。那么赵匡胤呢?这个时候他仅仅是把原后周的天下稳定下来而已,根本谈不到什么开国。而石守信等人最大的功劳,也只是在陈桥兵变时或里或外地推举赵匡胤政变成功而已。说到开国功臣,他们还谈不到,最多只能算是立国功臣。

再说二,赵匡胤为什么要杀他们?他们真的是威胁到了他的帝位以及生命了吗?根本谈不到,他们的威胁都是潜在的,最多只是怕他们步赵匡胤的后尘,也被部下逼着当皇帝而已。这有多大的可能性呢?犯得着刀头见血,让极力维护的和平形象受损吗?

所以,所谓的"杯酒释兵权"完全可以看得淡一些,它的确可以算是赵匡胤的仁政之一,也给赵宋的官家们以后的立了个好榜样,但是它与刘邦、朱元璋等人大杀功臣的行为完全不可比,因为终赵匡胤一生,以及赵光义的一生,甚至赵宋所有官家的一生,都没有到达刘邦、朱元璋的境地,他们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来大杀开国功臣。

除了以后的宋高宗赵构,此人才真正杀了他的开国功臣,杀得千年以来,无数国人扼腕痛恨!

最后说一下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杯酒释兵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按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从正面作用看,是明智之法、睿智之举。毕竟,宋太祖通过这些措施,使唐末五代的那种专制一方的藩镇,在宋初逐渐消失。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造成强唐灭亡的藩镇军制,其出发点是好的,结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进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官僚制度方面,侧重削弱宰相权力。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皇帝利用这两者间的异同发号施令,独断专行。

宋初不仅以三权分立的办法削弱相权,而且设置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为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与各部门长官发生制约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门长官的权力。

二是辅以在设官分职、科举制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有利于加强皇权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但事物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既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杯酒释兵权"的负面因素,主要是: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政策和措施,转化成为它的对立面。"冗官"、"冗兵"和"冗费"与日俱增,使宋朝封建国家逐渐陷于积贫积弱的局势中,难以自拔。这也是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若仅从"杯酒释兵权"一事的效果看,此举无疑是令人称道的,似乎很轻松地就解决了让统治者十分头疼的拥兵自重问题。但此事的"后遗症"却远远不止这些,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事实上,赵匡胤确实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战争局势,与两宋所对峙的先是辽、夏,再是辽、金,最后是金、蒙,他们都极为骁勇善战、强悍暴烈。若通过"杯酒释兵权"使得一帮能征善战的武将军权剥夺,让他们靠边站,对大宋帝国来说,无异于是自断己臂,自残己足,作茧自缚,事实也证明宋朝后来饱受外族欺凌与蹂躏完全与此有关。

再者看,"杯酒释兵权"是宋太祖赵匡胤与整个武将集团的一场政治博弈,既然是博弈,作为博弈双方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无本生利,不付代价。很显然,在这场政治博弈中,武将集团虽然失去了手中的"兵权",但换来了皇帝赵匡胤许诺与赏赐的奢侈与享乐,对国家来说平白滋生了一些新的腐败与贪婪阶层,对百姓来说则是无形增加了更多更大负担与伤害。

显然,这种做法有些得不偿失,于国于民利弊同在。

据史料记载,太祖的武将们后来几乎清一色的都成为"贪财好色"之徒。史书上称石守信"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王全斌"破蜀日,夺民家子女玉帛",纵兵大掠蜀中;王仁赡破蜀之日,"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崔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曹翰"贪冒货赂。"张铎"州官岁市马,张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田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王晖"性亦吝啬,赀甚富,而妻子饭疏粝,纵部曲诛求,民甚苦之"……这一切的一切,皆由"杯酒释兵权"而来,平添许多悲剧色彩。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太祖时期的一些武将在最初时期,其实并不都想跻身贪污腐败行列,但因害怕过于洁身自好而被赵匡胤怀疑有不臣之心,只好以"作秀"方式应付,故意装得自轻自贱、自甘堕落的样子,但后来环境改变人,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容易变坏。

如石守信原本是一员仁将,不仅作战勇猛,且一向重义轻利,可自从"杯酒释兵权"事件发生后,他忽然顿悟,从此开始追求声色犬马,疯狂聚敛财物。对他的这一异常"表现",《宋史》如此评价道:"岂非亦因以自晦者邪?!"话说得很透彻,原来他老兄不过是像当年秦朝大将王翦那样,在出征灭楚途中为了消除秦始皇的疑虑,故意"自污"罢了。

而另一位武将王全斌,史书上也说他之前一直表现很好,为人素来"轻财重士,不求声誉,宽厚容众,军旅乐为之用",只是在"杯酒释兵权"后,他竟像换了个人似的,克蜀之日,竟自己带头并放纵部下大肆搜掠蜀中,"侵侮宪章,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敛万民之怨嗟,致群盗之充斥。" 如此种种,"杯酒释兵权"的后遗症已跃然纸上,无可否认。

综上所述,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真可谓利大弊也大。若按国家治理、军队管理、统治艺术、管理技巧说,其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不适当的、不正确的。在国力尚不充足、民生尚不富裕、社会尚不安定之际,采取慷国家、民生、社会之慨的做法,无疑于是在积贫积弱基础上雪上加霜,无疑于是国弱民穷现状下釜底抽薪。

关键词: 杯酒释兵权 开国功臣 中央集权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