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焦点观察:南宋朝局的万马齐喑:从君权独相政体角度,分析南宋暮气沉沉之因

时间:2023-01-09 17:53:0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南渡以后,以秦桧为代表的新权门集团完成了权力与财富的新一轮斗争,与北宋晚年以蔡京为代表的权门集团相比,完全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蔡京为首的权门集团借变法之名行敛财之实,致使民众对所谓的变法早已彻底绝望。?

尽管南渡以后的内外危局,更需要有勇于变革的精神与举措去应对,但变法已由蔡京集团的倒行逆施沦为一种负资产,宋高宗一度容忍赵鼎一派对变法追随者蔡京的批判,浅层原因即在于此,深层动机却意在关闭任何变革之门。

绍兴八年,宋高宗引用"利不百,不变法"的古训,反对改易法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2绍兴八年九月,下简称《要录》),亮出了他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资料图)

如果说,绍兴体制确立之前,基于南宋政权立足未稳,变法或改革尚缺乏可行的环境与条件;但绍兴体制确立后,宋高宗与秦桧预期的内外安全目标已经达到,他们倘若真正志在中兴,已经具备了变革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

然而,就在绍兴体制确立当年,这对君相的反变革立场愈发不容置疑。

宋高宗明确宣布:"祖宗之法,思虑已精审,讲究已详备,不必改作,天下自治。"秦桧随即附和:"天下本无事,宜遵成宪为善。"高宗追加说"小人喜更法",把试图改革者一概打入了"小人"行列。

由此可见,仅仅以宋金对峙远比宋辽对峙更为严峻吃紧,来推论改革大门何以被重重关闭,显然不够全面,还应从绍兴体制的独裁性上去追究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在传统古代中国完成转型前,君主官僚政体的命门取决于君权。君权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不仅决定了君主政体的权力结构,而且营造出相关时期的政治生态。

以儒学为立命之本的士大夫构成官僚的主体,对现实政治天然抱有热情,正是有赖于这种积极入仕之心,整个官僚系统才得以有效运转。然而,士大夫官僚的心态与经世实践又具体取决于现实的政治生态,尤其是国家权力的运作状态。

11世纪中期,后人一再引用的北宋宰相文彦博的那句"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名言,可以视为士大夫官僚对参与国家权力的政治自信,这种政治自信是由北宋中期较为良好的政治生态所孕育的。

然而,宋高宗与秦桧合力打造的绍兴体制宣示:自此以后,皇帝除于他制定的唯一代理人外,不可能再与其他士大夫官僚分享国家权力。这一君权模式一经确立,既标志着宋朝政治文化彻底转向内在,也宣告着官僚士大夫对政治权力的能动分享已经归零,而没有人事上的活力,何谈改革上的动力。

秦桧把宋高宗定位为"纯王",将自己定位为"王佐",在确定绍兴体制中君权与相权边界为这一体制精心修饰,旨在向士大夫官僚鼓吹,在独裁模式下,依然可以大做君主"为与士大夫治天下"的赵家梦。

在传统君主政体下,士大夫阶层只有依附于君权才能发挥其作用。当君主政权处于中央控制模式的理想状态时,君权自觉接受权力制衡,这个时候的君主确实"与士大夫治天下",即依靠士大夫官僚共同治理天下,管理国家。

然而,及至绍兴体制确立了独裁模式,权相作为君权的唯一代理人,其相权也享有权力制衡的豁免权,尽管权相的身份仍是士大夫,却只是在为独裁的皇帝治天下,后来的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权相以及其役使的官僚门客,都是货真价实的士大夫。

作为传统时代知识分子,宋代士大夫阶层也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或集团。当君权结构发生全局性逆转,他们中的不同群体便会以君权的用舍好恶作出应对性抉择,从而决定自身的进退行藏。

在绍兴体制与其后的年代里,尽管也有少数士大夫官僚,依旧"以天下为己任"而敢言直谏,批判朝廷的恶化,但等待他们的只是冷遇、贬黜乃至整肃。更多的士大夫官僚则采取暗默旁观的疏离态度。

纵观整个南宋政治史,绍兴体制确立的君主与权相结合的独裁格局,尽管在不同时段有强弱隐显之别,却几乎没有本质的变化。这种独裁模式,"权力欲却很强烈,不止君主要集权,专政的宰相,也是大权独揽。"

宋高宗与秦桧所谓的"小人",显然就将他们深为忌惮的政治异见者包括在内。倘若重启任何变革,就必须容许持不同政见的官僚士大夫重新"讲究"乃至"改作"既定的国事,他们苦心经营的独裁体制将受到公开的质疑与挑战,这是这对君相绝不容许出现的局面。

正是绍兴体制彻底关闭了变革之门,整个南宋,不仅再未出现过庆历新政与熙宁变法那样的统治集团自改革运动;甚至也未见任何在朝的政治派别再度公开鼓吹变法或改革,他们至多在祖宗家法的原有箩筐里各取所需地寻找言论资源。这种"老调子已经唱完"的局面,死气沉沉地苟延到南宋的覆灭。

知耻有守的士大夫为避祸而噤声,致使正气不张;而鲜廉寡耻的人士因诬告而进身,导致政风大坏。

这种相反相成的政风,尽管以权相秦桧时期最为触目惊心,却也持续影响了整个南宋:官僚士大夫惩于绍兴的前鉴,已少有人再为政权的长治久安而畅所欲言,整个官场都弥漫着言不由衷、无所作为乃至见风使舵、阿谀谄媚的风气。从整体上看,南宋政风呈现苟且萎靡之势,已不复有北宋全盛期那种刚直劲挺的锐气。

关键词: 国家权力 君主政体 权力制衡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