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每日简讯:没有慈禧太后,清朝灭亡得更快?独揽大权47年,这个女人并不简单

时间:2023-01-05 14:00:0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如果不是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窘迫境遇,你可能丝毫不用怀疑,那位独揽大权47年的慈禧太后,一定会迈出最后的一步,成为第二个女皇武则天。从同治到宣统,清朝最后的这几位君王,都生活在慈禧"垂帘听政"的阴影之下。晚清政权实际上的一把手,一直这位城府极深的西太后。

大多数人都认为慈禧太后是清朝灭亡的第一责任人,她挪用北洋舰队军费,操办寿宴,大修颐和园,致使甲午海战惨败;她破坏了"戊戌变法",让清王朝错过了最后的救命稻草;她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开启了一段中国阴暗的近代史。但如果没有慈禧太后,清朝的命运,又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呢?

主少国疑,难有力挽狂澜之君


(相关资料图)

自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后,慈禧太后一共辅佐了4位皇帝。同治6岁即位,19岁病逝,亲政期间唯一做过的大事就是不顾群臣劝谏,以举国之力兴修颐和园。光绪帝,一位"天真"的明君,理想远大,但政治智慧却过于稚嫩。重用书生,轻信袁世凯,都为他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而之后走过场的保庆帝溥儁,宣统帝溥仪,都是年少即位,自身又是纨绔子弟,更难成气候。如果慈禧真的还政于帝,清朝难免会陷入主少国疑的困局,宗室和权臣之争会进一步加剧时局的动荡。并且同治、光绪尚可称为守成中兴之君,但却没有强硬的魄力来力挽狂澜,内服群臣,外抗侵略,溥仪之流更无从谈起。而这几位皇帝缺少的,却正是慈禧擅长的。

驭人有方,制衡之术

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淮军等地方势力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足以撼动清朝统治的心腹之患。而与恭亲王奕訢等人主张打压地方势力的作法不同,慈禧不仅没有暗地里使袢子,反而大肆褒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用高官厚禄和美好愿景成功将湘军、淮军拉入了自己的阵营。

一面重用湘军,一面扶持李鸿章的皖派和张之洞的直派,使其形成一种地方势力制衡地方势力的局面,慈禧收尽了人心,却又平衡了权力,不可谓不高明。而自康熙帝主张"满汉皆为清臣"后,真正将这一点做到最好的,恰恰是慈禧。她对曾国藩、李鸿章、袁甲三等人委以重任,并放手将15个省的军政大权都交给汉臣,这在清朝是破天荒的创举。也正因为有这帮汉臣,平内乱,抗外敌,才为清王朝续命了几十年。

巾帼情怀,洋务图存

其实很多人对慈禧有两大误解,一是对待帝国列强卑躬屈膝,丧权辱国,二是只会赏花游园,不做实事。而真正的慈禧,却可能让你大跌眼镜。早在她还是咸丰懿贵妃的时候,第二鸦片战争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慈禧苦劝想要逃去承德的咸丰留下抵抗。签订《北京条约》时,慈禧又再一次劝咸丰死战到底。此时的大清懿贵妃,还是满腔热血的巾帼情怀。

只是到慈禧主政之后,清军屡战屡败,她才渐渐对战争失去了信心,将重心转移到图强求存的变革上。她重用洋务派,推行新政,学习西方先进的工业、军事、教育,甚至第一次提出了君主立宪。包括兴办女学、废止妇女缠足这样对封建思想的突破创举,都是慈禧改革的重点。

慈禧作为最后的封建掌权者,她对清王朝的懦弱无能,饱受欺凌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对权力的执著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清朝变革的彻底性。但换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慈禧在政治上的干练,在近代化上的相对开明,才能够在内忧外患的绝境中,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续命几十年。这个独揽大权47年的女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键词: 慈禧太后 独揽大权 清朝灭亡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