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如何对待李建成麾下势力?不愧为一代明君

时间:2023-01-05 10:54:38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射杀亲兄弟李建成,从李渊手中夺权成功,成为了李唐盛世的开端。对于李世民此举,历史上毁于各半,有人认为他杀兄"弑"父,无论之后有何作为,都难逃这般悖逆的事实。

可实际上,对隋唐历史感兴趣的人,应该都知道,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不论是军中威望还是朝中美名,都隐隐盖过了太子李建成,因此李建成一直视李世民为眼中钉肉中刺,这兄弟二人想要和睦相处已成虚妄,此时若李世民不反,那么身死的就将是他自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以玄武门之变,可以说李世民既顺应了历史潮流,民心所向,又有些被逼上"梁山"的意味在其中,当然,本就有心称帝的他,也可以说是顺应了自己的本心。

事实证明,李世民登基对于李唐的发展来说,是最为有利的,他也用"贞观之治"证明了自己的治国才能。因此,不管历史上,大家对他杀兄"弑"父的诟病有多少,他一代明君的美名,都是无可动摇的。

当然,除了治国才能出色之外,李世民被誉为一代明君,还在于他知人善用,用人不疑的心性。这一点,从他帮助父亲李渊讨伐隋朝之时,手下便聚集了数员大将就可以看出了。比如秦琼、尉迟恭等人。

另外,李世民对于有才之士的赏识和重用,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对李建成手下势力的处置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李建成麾下3大谋臣和5大名将的最终结局,足以说明问题了。

首先说一下李建成手下的三大谋臣:王珪、魏征、裴矩。其中王珪是太子府中的第一谋臣,玄武门之变前,王珪因为一些错误的官职调任,加剧了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惹怒了李渊,被李渊下放。所以玄武门之变时王珪并未身在东宫。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亲自下令将王珪召回长安,并对王珪加以重用,王珪因此被李世民所收服,成为了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可以说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他也有着极大的功劳。

相比于王珪,魏征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一些影视剧中,魏征一直是李世民身边的谋臣,可实际上,魏征也是在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才转投李世民麾下的。在李世民准备重用魏征的时候,还曾问过魏征一个关于李建成的问题,直到此时,魏征依然没有为自己开脱,只是实事求是的说了李建成的不足之处。这也让李世民看到了魏征的优点和忠心,两人也因此成就了一段贤臣明君的美谈。

至于裴矩,玄武门之变后,他也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不过他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朝局之中,而是放在了抵御外敌之上,他曾献计离间并分裂了突厥各部,大大减轻了李唐发展的外部压力,也为之后李唐击败突厥奠定了基础。

再说李建成麾下的五大名将,他们分别是罗艺、薛万彻、冯立、李瑗和韦挺。其中冯立和李瑗,在李建成死后,曾为了自保而起兵造反,最终被李世民麾下在战场上诛杀,剩余三人,在李世民得势之后,第一选择都是交出军权,退出关于权力的纷争,不过都被李世民一一劝回,甚至冯立还曾杀害过李世民麾下爱将,也被李世民原谅。最终这三人都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忠臣良将。

其实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李世民对待李建成手下的态度,那就是有才有能者,只要没有奋起反抗,都被李世民予以重用,正是有了他这样识人用人的手段,唐朝才有了之后的盛世局面。而这些也说明了李世民完全对得起"一代明君"这样的赞誉。

关键词: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可以说是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