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快播:明朝的皇帝为何灭不了太监?

时间:2023-01-02 09:59:2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其后的明朝皇帝,纷纷继承了永乐皇帝的思路,利用太监来制衡文官,尤其是不断抬高"司礼监"的地位,让司礼监代皇帝批红,进一步获得了制衡内阁的权力。所以,清代的赵翼曾说:"明代首辅权虽重,而司礼监之权又在首辅上。"

作者:鬼子六

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哪吒,逆天改命;


(相关资料图)

不是所有的逆天改命,都是英雄。

老人家从万恶的旧社会走来,有着丰富的基层生活经验,对于这个国家的未来,他摩拳擦掌,手握刀把,凝望远方。

改朝换代意味着洗牌,有些人该倒霉了。

为了保证第二条规定的落实,他命人在宫门立了一块铁牌,上面书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一时之间,整个宫廷中的太监人心惶惶。

太祖皇帝所立的这一规矩,继任的建文帝严格遵守,继续使用祖父的一套办法驾驭宦官,有时甚至比洪武朝更加严格,稍有违法之举,就会受到严惩。太监想出头?不可能了。

从精神上鄙视,从制度上约束,从肉体上惩罚,宫廷里的太监们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太监也都是人,而且通常是命运不怎么好,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人。家庭条件好一点,有谁会选择自己来那么一刀,断送自己传宗接代的未来,去伺候权贵?即使有一些人能够通过当宦官"飞黄腾达",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作为一个理性的人都不会把前途命运押宝在这条路上。

这伙人就是受到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嫌弃,一旦黏上太监的标签,这辈子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不是哪个人哪件事做的不够好,当这个世界用"出身"这种有色眼镜看人的时候,毫无公平可言。

这群注定不会血脉延续的人就这么在黑暗中结束一生吗?

02 朱棣的难题

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歧视与压迫,常常会激起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皇位的继承游戏中,赢家通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皇太子朱允炆在朱元璋的扶持下终于坐上了龙椅。讨论他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皇帝,没有意义,南京城外的世界,有人觉得他不够资格。

1399年,建文元年,惧怕新皇帝削藩政策的步步紧逼,燕王朱棣起兵,挥师南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掰掰腕子,在尚且有实力拼一下的时候,决不能选择垂拱待宰。

朱棣这仗打得十分艰苦。在法理上看,这是藩王要向皇帝夺权,造反;在军事上看,南京能够调用的名将如云,大兵百万,朱棣燕王手里的兵根本不是对手。要不是朱允炆多次心软放朱棣一马,哪里会有朱棣攻陷南京城的一日。

靖难之役中太监拥立朱棣(绘图/孙毅来)

最要紧的是人心所向,如果朱允炆是个类似于隋炀帝的暴君也就罢了,朱棣起兵还能算人心所向。可偏偏朱允炆是个口碑颇好的皇帝,根据史书的记载,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江南大儒方孝孺因为建文帝被诛了九族,方孝孺不仅是皇帝的老师,更是江南名士的领袖,建文新政实际上就是以方孝孺为首的江南士大夫与建文帝共同治理天下,江南的士大夫是喜欢朱允炆还是朱棣?

不问便知。

朱棣也知道,迫于兵甲的臣服不算真正的臣服,在这些江南士大夫的心里他的地位远远比不上建文帝,更比不上他的父亲朱元璋。

所以,靖难之役后他一直迫不及待想迁都。在江南他的根基不稳,只有回到燕王故地北京,他才能踏实。

成化朝:东厂之外又成立西厂的特务情报机构,汪直任首领,制造了大量冤狱。

正德朝:复开西厂,刘瑾又自创内行厂,一时间东厂、西厂、锦衣卫、内行厂四厂并行,特务政治达到高峰。

万历朝:神宗派出大量亲信宦官到各地办事情,其中因矿税监引发了风波。

天启朝:明代政治秩序全面崩坏,魏忠贤和其党羽把朝政弄的乌烟瘴气鸡飞狗跳,贪腐横行政治黑暗。

崇祯皇帝临死前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

该怪谁呢?

敌人的敌人是我们的朋友。

朱棣也懂得这个道理,谁是江南士大夫的敌人,谁就有可能成为新政权的朋友;谁在原来的利益格局中是受害者,谁就可能成为新政权的拥护者;谁只能依靠皇权才能存在,谁就有可能忠心不二。

对照以上三条标准,宦官太监就是合适的人选。

没有人心甘情愿永远受歧视、受压迫,改朝换代就是大洗牌,改变命运的机会为何不去抓住?

于是,在靖难之役中常常可以看到太监的身影。

深受朱允炆压迫的这些大小宦官,或被朱棣悄悄收买,或主动与朱棣主动联系,一直偷偷地替朱棣搜集情报,传递情报,对战争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江南的官员们指责太监是吃里扒外,对太监们来说这是逆天改命。

这是一场赌局,太监们赌盈了。

04 东厂的契机

太监本就是明朝政治里的一个组成部分。

即使朱元璋厌恶太监,也不可能消灭太监。

他很早就使用太监搜集情报,监控官员。洪武元年(1368),他曾使用太监悄悄侦察浙江省参政郭景祥。在铲除胡惟庸的惊天大案中,朱元璋早早安排太监盯上胡惟庸,严密监控。

为了方便管理庞大的太监群体,明朝"二十四衙门"的建制,

所谓"二十四衙门",包括十二监、四司、八局。其中,十二监分别是: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和都知监等。四司分别是: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和混堂司;八局则分别是: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俨然一个小政府。

朱棣只要稍加改造,就能让太监成为制约江南文官集团的一个杀手锏。

在永乐皇帝的安排下,太监不仅有机会接触宫中要务,也会奉命出使;不仅担负监军的职责,还能领兵作战;不仅搜集情报,监控臣民,还能参与抓捕和审判,直接操控人的生死,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审判结果......

本来,在朱元璋的制度设计中,已经有锦衣卫来负责巡查缉捕、秘密监视,太监们只是临时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到了永乐皇帝登基之后,锦衣卫就成了"旧时代"的遗物,就算靖难之役后效忠于朱棣,毕竟是二手的工具,用着不放心。

东厂的职能为"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这与锦衣卫大致相当。

朱元璋知道通过锦衣卫钳制百官的好处,朱棣当然也知道。朱棣摆明了是要太监来分锦衣卫之权,让更加贴心、听话的太监来控制锦衣卫,进而控制百官。

厂卫之争,在所难免。

关键词: 靖难之役 逆天改命 二十四衙门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