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全球微速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

时间:2023-01-01 14:06:4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古人云:"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是大将打仗胜利之后,不知道死了多少士兵。也就是说,在大将成长的路上,要有很多士兵打仗死亡,成就大将的经验和策略。

大将带兵打仗,并不都是赢,毕竟"胜败乃兵家常事",把胜负看得非常重要就会被禁锢,或者不能灵活用兵,有时候反受其害。曹操用兵输多赢少,但最后还是统一中原。刘邦带兵打不过项羽,但最后逼得项羽乌江自刎。一场战役的胜利只是局部的胜利,大多不能决定全局的胜负。当然,也有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定了输赢的,但这样的战役真的不多,除非一方势力比较弱小,或者集中兵力打仗,却被打输了。大部分将官如果没有摸到准确信息,就一定不会把兵力集中到一起,那样会被敌军集中消灭或者被打了没有兵力部署的地区,也就算输了。

大将从来只是重视战略战术,而不是重视人命的。当然人命的算计也是在战略里面的,但兵力的战斗力以及人命的代价在战争面前就只能算是一枚棋子,大将要放到哪里就放到哪里。战争打起来之后,死多少人大将是不必以为意的。也就是说,大将的经验积累,战略战术应用的成熟都需要在战争中历练,需要不断打仗才能不断完善。但是,战争的残酷远非在图纸上指挥那么简单,需要摸清敌军的情况,需要审时度势,需要大胆用兵,更需要谨小慎微。毕竟,战斗力也是一种资源,人命不能随便牺牲。但这只是理想的状况,双方交战一定会死人,也大多会分出胜负,打到一半握手言和的比较少。相对于人命来说,战争就是双输的结局。死人太多,伤亡太重。经历过战争的人一定会记得那些战场上的噩梦,也一定会被血腥的记忆刺激一辈子的。无论胜的一方还是败的一方都有伤亡,也都不会把伤亡当成一回事。有时候大将统观全局,设置局部的失败,为了赢得整体的胜利。那么,局部失败中士兵所做的牺牲就无从提起了,只是变成一个事件,或者一个典型战例被分析。那些死亡的士兵就成了孤魂野鬼,连一个名字都没留下。

古人云:"慈不掌兵。"太过于仁慈就不能做大将,而所谓大将的仁慈也只是一种托词,是一种故作姿态,而不是真的仁慈。发动战争会使生灵涂炭,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使经济停滞或倒退,使政治高层发生变动。那么,为什么还要打仗呢?因为打仗可以获得利益,没有获得利益的打仗根本不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大国欺负小国,就是为了获得土地和生产力,而大将们首当其冲,成名无数,败名无数。不论成名的还是败名的都会用兵,而且大多打过仗,牺牲很多的部下,有的最后也做了牺牲,成了名将或者湮没无闻,有的活下来,成了被后世敬仰的名将。那么,大将为什么要被驱使去打仗呢?因为大将是国家认定的,可以调动兵力,也就相当于调动了重要的国家资源,让国家机器为战争服务。既然军队是国家的,掌握军队的权力又把握在自己手中,那么还有什么理由畏首畏尾呢?用就是了,不用过期作废。

在大将眼里,军队只是兵力的代名词,不是活生生的生命。兵力分散还是集中,出兵到什么地方,采用什么战术等都是大将考虑的因素,但绝对不会考虑每一个人的生命是否会做出牺牲。他们面对的是整体调动,而不是一个人的调动。当然即便有间谍的单人调动也不会可惜的,在大将眼里,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都是战争工具,而不是活人。用兵打仗就好比拿小刀削苹果那么简单,军队就是小刀,而对方就是那个苹果,怎么削,怎么吃掉,全凭大将说了算。

如此一来,大将的成长还真的不简单。不能专注于眼前的得失,而是要统观全局,即便受了"胯下之辱"也在所不惜,一定要逼得对方走投无路,直到战败或者缴械投降。但这种成长确实成本太大,伤亡太多,让很多士兵都了铺路石和陪葬品,也就变得不人道了。

很难说和平时期从没有经历战争的大将会有什么作为,因为他们没有走"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路,也就不成其为大将了。

关键词: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个人的 也就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