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刘邦既然是地痞无赖,汉初三杰为何还要死心塌地跟着他?

时间:2022-12-29 14:50:39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一提到刘邦,大家总会想到两个词:市井无赖、滥杀功臣。可是为何没人想想,刘邦为何能成事?汉初三杰在个人能力方面或许都比刘邦要强,却都死心塌地的为其效命,这又是为何?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都说汉初三杰成就了刘邦,又何尝不是刘邦成就了汉初三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萧何:因不愿承担风险而投刘邦

萧何可以说是刘邦的后勤大总管了,刘邦起事之前不过是沛县一亭长,而萧何就已经是沛县主管群吏进退的主吏掾,地位无疑是要比刘邦高的,那么为何后来他跟随了刘邦呢?

《史记》原文是这么说的"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在起事之时,因为萧何和曹参都曾在县衙任官,因此大家共同推举他们为领头人,但萧何和曹参害怕起义失败被株连家族,因而不肯担任。而萧何和曹参之前便和刘邦熟识,也知道刘邦机敏过人,于是转而推举刘邦。而刘邦又搞了一些迷信糊弄人,比如"七十二黑子""斩白帝之子""出生时有异象"之类的,于是父老也认为刘邦不是常人,因此推举其为头领。

之后的事情就比较好解释了,萧何毕竟是丰沛嫡系,在刘邦手下效力,刘邦对其也算不错,自然不会再轻易转投他人。

张良:刘邦为其提供了施展平台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其祖上曾五代担任韩国之相,韩国被灭后,张良身负国仇家恨,曾在博浪沙谋划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逃往。之后秦末天下大乱,张良又凭借项梁的关系,在其支持下立韩王成为王,之后便尽心辅佐韩王成,想要彻底复国,但成效甚微。而在公元前207年七月时,刘邦在西入关中途中率兵攻占颍川,这是张良第一次见到刘邦,之后韩王留守阳翟,张良则随军南下。?

之后张良之所以会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也就是说,张良经常为刘邦出谋划策,而刘邦均能采纳,而张良为其他人进言,他人却都不能理解,于是张良便认为刘邦是"天授"之人。再加上此时张良已经基本完成复国之志,也算对韩国尽心了,便转而专心辅佐起了刘邦。

由此可见,张良之所以最终选择刘邦,就是因为刘邦善于采纳谏言。像这样这样的谋士,所缺的就是一个施展平台,而刘邦恰恰就为其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他岂能不尽心辅佐?

韩信:刘邦对其有知遇之恩

韩信早年家贫,秦末天下大乱后,韩信先是投奔了项梁,虽然得以留在项梁军中,但却默默无闻。项梁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任命其为郎中,但韩信多次为其献计,项羽却军部采纳。韩信心灰意冷之下离楚归汉,但也仅仅做着管理仓库的小吏,仍然默默无闻。?

后来,夏侯婴与韩信交谈,对其很是欣赏,于是向刘邦进言,但刘邦也仅是封了他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之后又认识了负责后勤的萧何,萧何同样对其极为欣赏,再次推荐给刘邦,却石沉大海。之后刘邦入蜀,韩信又想逃走,于是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这才开始得以重用。

韩信之所以会死心塌地的追随刘邦,《史记》中同样有记载,"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韩信是个重情义之人,幼时因漂母一饭之恩,尚能记下数十年,功成名就之后前去报答,更何况是刘邦的知遇之恩。

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自然报之以忠诚,或许以我们后世来看,在得知韩信的最终下场后为其所不值,但站在韩信的立场上,他的选择又何错之有??

综上所述,能力固然重要,难道平台就不重要了吗?都说汉初三杰成就了刘邦,可有没有人想过:萧何从刘邦之前,不过一县吏。张良从刘邦之前,不过一行刺谋划家。韩信从刘邦之前,不过一执戟卫士。而正是投奔了刘邦之后,他们才开始头角峥嵘了,最终名扬千古。

正如韩信最终所言,"自己善于将兵,而刘邦善于将将",善于笼络人才,发挥各人所长,使人才为己所用,便是刘邦的优势。

关键词: 死心塌地 知遇之恩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