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速看:为何有人说,赵匡胤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这么说有道理吗

时间:2022-12-29 08:48:0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忍不住生气:为什么总有人那么浅薄地菲薄古人?早先孔子被说成千古罪人,后来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都成了千古罪人,这回又轮到赵匡胤了,是不是所有老祖宗都带上枷锁才高兴?

既然有人这么问了,我们就好好分析一下,赵匡胤到底对中华民族犯了多大的"罪"。


(资料图片)

赵匡胤的第一宗"罪",大概是篡夺皇位吧。

如果因此他被打上千古罪人的标记,估计所有古人都不服,请问谁的天下是一姓相传下来的?连儒家学者都承认了"汤武革命"的正当性。如果拿赵匡胤得位不正说事,恐怕我们今天的共和体制也值得怀疑了吧?

相反,如果没有赵匡胤建立大宋,五代十国分裂局面,不知道还要维持多久。那恐怕才是国家和民族的最大不幸。

赵匡胤的第二宗"罪",应该是没能完成统一大业,尤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可是,中国的分裂状态不是赵匡胤的责任,他接手的就是一个破碎的山河。赵匡胤以出色的才华,统一了南方,这个贡献已经足够彪炳史册。

可惜天不假年,他年仅49岁就驾崩,这不是他的错,要怪就怪阎王爷乱招生。

赵匡胤的第三宗"罪",应该是实行"以文抑武"的政策,导致大宋武备不彰。甚至有人认为,中国人整体气质滑向文弱,此后不断遭受外族入侵,祸端就始于北宋。

前两宗罪明显站不住脚,第三条或许就是把赵匡胤,打成"千古罪人"的理由吧?可是这条理由,我认为依然不成立。以文抑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任何一项决策,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合时宜,要解决现实问题。唐朝为何会灭亡?五代为何短短五十余年,产生八姓十四帝?南方为何出现十国?就四个字--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时代,就是一个不讲道理,只拼拳头的野蛮时代。军阀们只关注自己的地盘、兵马和粮饷,不会去关心天下苍生,也没有能力造福一方。动辄数十万级别的大屠杀,兵荒马乱的人吃人,都司空见惯。

从唐末到宋初,中国人口锐减百分之九十,这就是军阀割据,带给人类历史最惨痛的教训。

赵匡胤本就是藩镇势力,他虽是藩镇势力的受益人,可如果不根除藩镇割据,早晚他也会成为受害人。请注意,受害的绝不是赵氏宗族,还有数不清的老百姓。

所以,以文抑武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是对症下药。后来的所有王朝,都延续这个基本思想,所以中国再也没有出现南北朝、五代十国这样的大分裂时期。

两宋武备孱弱,我认为不是因为"以文抑武",而是采取了"选文弃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太祖赵匡胤对武将的压制,大致靠两个手段,一是将中央禁军改编拆分,弱化将领的个人作用;二是改革军队调动和指挥制度,铲除"家军"的土壤。

这两个手段应该说非常有效,虽然也会影响军队战斗力,但不会造成致命伤害。即便今天,各国军队的管理,也沿袭了这个基本思想。

问题出现在后世君主,他们不恰当的举措,导致了武备的废弃状态。

太宗赵光义发明了"阵图",要求前线将军,必须严格按照他事先设计好的阵图打仗。这种滑稽的做法,捆住了将军们的手脚。

综上所述,赵匡胤采取"以文抑武",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结果,他没有做错。错就错在,后续君主矫枉过正,把"抑武"变成了"弃武",这个责任不在赵匡胤。

说赵匡胤是"千古罪人",不是故弄玄虚,就是极度肤浅!

北宋的监军制度,慢慢发展成监军凌驾于将领之上,直接参与军事决策。而监军基本都是由不懂军事的太监充当,他们往往因为把个人好恶和私利掺杂其中,削减了将军们的决策权力。

指挥权和统兵权分离后,北宋又不能及时弥补士兵招募和训练的缺陷,导致兵源和日常训练的短缺,战斗力不强。

两宋的皇帝们,普遍不重视武备,总企图靠财力代替战争。同时他们对武将采取不信任,乃至仇视的态度,导致武将普遍不受尊重,没有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最典型的就是宋高宗,他一辈子都在对武将的猜忌中度过。

思想上不重视,地位上搞歧视,兵备上有缺陷,指挥上捆手脚,这哪是"抑武",分明是"废武"、"弃武",已经完全背离了赵匡胤的初衷,这个锅不该由他来背。崇文还是尚武,是两种文化自然演化的结果,非人力所为

如果说,是赵匡胤导致了中国人的孱弱,那么请问,蒙古人统治时期的元朝,和满族人统治时期的清朝,这两个朝代崇尚武功,他们的王朝,为何到了最后,也变得文弱不堪?还有与两宋并列的辽朝、金朝,他们又为何走向文弱?

难道这个锅也要赵匡胤来背?

辽、金、元、清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崇文还是尚武,不是某一项制度决定的,更不是哪个人能左右得了的,甚至也不是某个民族固有的特性。

那么,崇文和尚武,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

农耕文明以土地为中心,形成村落、集市、城市,人们围绕土地,过着定居的生活。同时农耕经济又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它对外界的依赖性非常低。因此,凡是农耕文化下的社会,人民就表现出安定、自足的内向型特征。

游牧文明则不同,他们逐水草而居,生活在哪里,取决于哪里有丰茂的水草适合放牧,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产能极低,生存依赖度极高,需要外部经济对它的补充。因此,凡是游牧文明下的社会,人民就表现出强悍的侵略性,以获得外部环境对它天然缺陷的补充。

所以,在农业高度发达之前,中国人跟后来的游牧民族一样强悍,辽金元清跨入中原后,必然被农耕文化所改造,尚武精神逐渐退化。

因此,两宋尚武精神的缺失,也是农耕经济发展到极致的必然产物,不是哪个人能改变的。

关键词: 千古罪人 藩镇割据 中华民族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