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当前热点-鲁肃谋划一张蓝图,与周瑜奋斗一生却未能实现,最终由吕蒙完成

时间:2022-12-26 20:55:0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资料图片)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发生在孙权继位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张昭、周瑜、黄祖和凌操。原文如下:

却说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权犹豫未决。吴太夫人命周瑜、张昭等面议。张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也。然若不令去,恐其兴兵下江东,势必危矣。"

周瑜曰:"将军承父兄遗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足,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于人?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连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则见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吴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权遂从其言,谢使者,不遣子。自此曹操有下江南之意。但正值北方未宁,无暇南征。建安八年十一月,孙权引兵伐黄祖,战于大江之中。祖军败绩。权部将凌操,轻舟当先,杀入夏口,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凌操子凌统,时年方十五岁,奋力往夺父尸而归。权见风色不利,收军还东吴。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权继位后,招揽人才,阚泽、严畯、吕蒙、潘璋等人纷纷前来投奔。此时,曹操派人来到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作为人质。谋士张昭认为如果不答应曹操的要求,江东局势必将恶化。但周瑜则认为江东人才济济,不用看曹操的脸色。最终,孙权采纳周瑜的意见,拒绝了曹操。此后不久,孙权率领大军进攻黄祖。虽然黄祖遭遇失败,但江东大将凌操却在战斗中被黄祖部将甘宁射杀。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犹豫未决", 意为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赵世家》中的"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小说中提到的曹操命孙权遣子入朝作为人质的故事情节,是符合历史原貌的,这一事件发生在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据《三国志·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载:"建安七年,(曹操)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最终,周瑜不送人质的主张得到了孙权及母亲吴氏的采纳。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权正式走向了割据称雄,与曹操对抗的道路。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孙权出兵与黄祖之间的交锋,是赤壁之战前东吴集团的主要发展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双方进行了长达五年的较量(从献帝建安八年至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进军江夏,除了为父亲孙坚复仇之外,也是进一步执行鲁肃提出的战略规划。

据《三国志·鲁肃传》载,早在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鲁肃便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对",主张"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鲁肃的这一战略规划自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提出后,成为东吴集团的发展国策。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东吴多位名将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无论是周瑜或鲁肃都未能实现这一战略规划,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名将吕蒙。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2年)陆逊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将荆州完全纳入东吴版图。经过二十二年的努力,东吴集团终于将鲁肃的"榻上对"变成了现实。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关键词: 战略规划 建安七年 犹豫未决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