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先杀尼堪外兰,再弃宽甸六堡,后杀毛文龙,明朝终于把自己玩亡了

时间:2022-12-25 17:58:1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明朝疆域图

明朝究竟是如何亡的?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明朝之所以会亡,是走了三步臭棋,即先杀尼堪外兰,再弃宽甸六堡,后杀毛文龙,把在与后金的战争中所有的有利于自己的积极因素全部折腾光了之后,终于走上了不归路。简而言之,明朝的灭亡是被自己折腾亡的!


(资料图片)

为什么这么说,请听笔者分析。

明朝的皇帝们为什么不喜欢上朝

明朝一共16帝,享国276年,可皇帝不上朝的时间就占了121年,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正德、嘉靖和万历三位皇帝了。

从表面上看,这是明朝皇帝在怠政,其实还真的不是这么回事。

自从有了丞相这个职位之后,君权和相权之间的争斗就没停止过,这就是所谓的君权与相权之争。

皇帝,也就是大老板,他的思维往往是感性的,天下是他家的,权力太大,所以拍脑门的时候就多一点,这可就苦了丞相了。

丞相呢,属于职业经理人,他的思维是理性的。他所考虑的是具体事务应该如何实施,皇帝拍脑门做出的决定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等。如果丞相认为皇帝拍脑门的决定实现不了,就会拒绝,这自然就会引起皇帝不满。因此,在历朝历代的史书记载中,充满了君权与相权之争。

到了明朝,朱元璋认为这个制度不好。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在诛杀了胡惟庸之后,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此之后,在我国封建社会存在了几千年的丞相制度彻底消失在了历史的舞台上。

朱元璋虽然读书不多,但是却精明的一塌糊涂,他很清楚这个相权意味着什么。

在封建社会中,读书人,也就是士人们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要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而丞相恰好就是这种利益诉求的最高代言人。而朱元璋所追求的是家天下,他哪里会允许这种体制的存在?别说要与皇族共同治理天下了,君不见他是如何对待孟老夫子的吗?就因为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就把孟老夫子一度迁出了文庙,吃了上千年的冷猪肉都差点没得吃。

丞相制度被取消,可是丞相的活谁干呢?朱元璋精力充沛,刚开始的时候自己一人就得。可是时间一长,铁打的人也受不了啊!于是,朱元璋创造性的发明了内阁制度,把一些朝中重臣分别封为如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作为阁员来替自己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其实,这些阁员就是朱元璋的大秘书。

就这样,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在明朝时达到了顶峰。

可是好景不长,半道出来了一位败家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明朝损兵二十万,功臣宿将为之一空,还是文官出身的兵部尚书于谦力挽狂澜保住了北京,不然,明朝的社稷危矣!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虽然大肆诛杀功臣,但是却善待这些功臣们的后裔,因此,明朝的军权还是牢牢地掌握在功臣手中。这也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他就是想要通过这种形式来造成文武之间的平衡,文武平衡了,朝政自然也就平衡了。

可是,随着"土木堡之变"明朝军队的损失,造成武将们中的实力派损失殆尽,紧接着又是在文官于谦的率领下击败了瓦剌军队,保住了社稷。朝中的武将们再也没有能力起到制约文官们的作用了。文官势力终于开始抬头了。

翻看明朝的历史,我们经常看到一二品的武将在六七品的文官面前唯唯诺诺,武将们的地位直线下降,后世出现的"以文驭武"的局面其实都是源于此时。当时有句话非常贴切地说明了文武官员之间的地位差,即"总兵帐下无知县,知县随从有总兵"。

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明朝的文武地位基本相当,并没有后世那种地位悬殊,正是"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保卫战"开了这个头。

失去了武将们压制的文官们一经抬头,就发挥出巨大的能量。皇帝们说话不好使了,朝廷上无休止的辩论成为了常态,经常性的是皇帝呆坐在龙椅上看大臣们吵架,做不出任何实质性的决定。这种朝还有必要上吗?

因此,明朝的皇帝们开始另辟蹊径,设立了"内相"制度,即皇室所辖的24监中的司礼监作为皇帝的代言人来负责与阁员们交流沟通,把自己的意志传递出去。这样,既可以避免上朝时那些无休止的辩论与争吵,也可以把自己的权力释放出去,同时还可以通过司礼监来平衡阁员们的权力,可谓是三全其美。

这才是明朝皇帝们不上朝的根本原因。

但这种制度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那就是司礼监权力太大,掌印太监俨然就是"内相",这也间接促成了阉党的成立。

杀尼堪外兰,失去了关外少数民族对自己的信任,失去了人和;放弃宽甸六堡,后金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失去了地利;杀死毛文龙,使后金没有了后顾之忧,更加造成了明军在战术上处于被动的防守境地,失去了反击的条件。

因此,笔者认为,明朝并不是亡于后金,或者说亡于后金是在表面形式上的,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己把自己折腾亡的。

一孔之见,请大家批评指导。

东林党与阉党

阉党的成立其实是拜东林党所赐。在"土木堡之变"之前,那些太监们虽然权势很大,如王振等,但是士子们都以投靠他们为耻,因此,太监们的圈子很小,也没有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但随着东林党的兴起,朝中原有的各派政治势力都没斗过他,转而投靠了太监们,这才助长了太监们的气焰,最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利益共同体-阉党。

作为太监们幕后老板的皇帝们是喜欢看到这番情景的。本来,东林党的那些喷子们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处于无法压制的的地步,即使皇帝罢了他们的官,可随后任命的或者推举上来的,仍然是东林党,朝中就没有第二种声音,这对于想要通过玩弄政治平衡来控制朝政的皇帝们来说,无疑是个灾难。

太监们虽然忠心,但是能力有限。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太监们的老师也是东林党人举荐的或者本身就是东林党,所教授的内容也是东林党精心挑选过的,能够给太监们洗脑的那些东西。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教出来的太监们如果有资格担任司礼监秉笔或者更高职位,自然会站在东林党一边或者是同情者。这简直是太可怕了!这就是想要从根本上把皇帝的意志消除掉,换上东林党意志的一次大阴谋啊!

可那些在与东林党党争中失败的大臣们则不同。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对东林党玩弄的那一套很熟悉,有他们在背后给太监们出谋划策,加上皇帝在幕后的支持,阉党终于能够在朝中与东林党平起平坐了。

见到朝中的政治格局终于出现了再平衡,明朝的皇帝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以不上朝了。

可是,朝廷的政治格局虽然平衡了,但是这种平衡对于国家政事来说,却是个最不利的局面,即一切都是为了平衡而平衡。因此,朝中的两党之间互喷的局面不仅没有随着政治平衡而消停,反而愈演愈烈,既然一切都是为了平衡而平衡,那就一切为了反对而反对。事情本身是什么不重要,事情本身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代表的这一党是否能够吵赢。

就在这无休止的争论中,太多的军国大事被耽误,太多的涉及到国家安危的决策被耽误,甚至做出了极其错误的决定。

尼堪外兰事件

明朝中期以后,国家虽然孱弱,但是对北方的蒙古和建州还是基本上能够做到有效控制的。

北方的女真势力最为强劲的是建州女真。全盛时期分为三部,即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这其中,建州卫和建州左卫和明朝的关系比较好,而建州右卫则比较桀骜不驯。因此,在辽东总兵李成梁的谋划下,建州右卫在明军的打击下被灭。这其中,有一个既非常不起眼,又非常重要的人物尼堪外兰在这次战役之后浮出了水面。

尼堪外兰,本是商人出身,却志向远大,总想着出人头地。

想要出人头地是好事,可是他选择的对象和方式却是向自己的同族动刀子。在尼堪外兰看来,要想出人头地,获得明朝,尤其是辽东总兵李成梁的认可,必须要从女真身上做文章。

因此,才出现上一幕的李成梁带兵剿灭建州右卫。

明朝对待女真的策略是打倒一个,就需要再扶植一个,尼堪外兰就成为了最为合适的人选。因此,尼堪外兰接受了大量的原属于建州右卫的势力,终于出人头地起来。

而建州左卫因为在讨伐建州右卫的时候,被误杀了两个首领,即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开始孤弱起来,在风头上完全被尼堪外兰压制住。其实,所谓的误杀就是个笑话,就是李成梁在尼堪外兰的蛊惑下故意为之的。

但出于平衡的角度,女真部族不能完全掌握在尼堪外兰一人手中,因此,明朝也给予了努尔哈赤足够高的待遇和地位。

努尔哈赤是比较会煽情的,屡屡拿明军误杀父祖来说事,也因此获得了包括李成梁在内的很多明朝官员的同情,对他的扶持也开始逐渐的多了起来,这就引起了尼堪外兰的仇视。

按照尼堪外兰的逻辑,他自己是无比效忠明朝的,只有效忠明朝,他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尼堪外兰的忠诚是真的;而努尔哈赤则不然,他很清楚自己的父祖是被故意杀死的,和明朝是有着血海深仇的,但目前又无力反抗,只得依靠在李成梁手下等待时机,因此,努尔哈赤对明朝的忠诚是假的。

分而治之,是明朝对付少数民族的既定国策。可是在明朝士大夫们的眼里,努尔哈赤的悲情演绎成为了孤弱,而尼堪外兰对努尔哈赤的打压就成为了压迫。

笔者就不明白了,不用自己出手,以一个完全依靠自己的金牌打手出面来替自己把脏活干了,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可是,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到了明朝那些大官僚嘴里,就上升到了道义的高度上来了。

关键词: 尼堪外兰 出人头地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