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每日速看!明朝内阁制度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后代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时间:2022-12-25 15:59:5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中国古代史一直围绕着皇权、相权、地方、中央两对矛盾展开,总体上来说,前者一直都是照着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发展,尤其到了明、清时期,皇权一度发展到了最顶峰。


【资料图】

以明朝为例,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得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没有了丞相的插手,皇权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但是,这么做却有一个弊端。由于,国家大小事件几乎都要由皇帝亲自处理,使得全国政务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便会对皇帝造成很严重的负担。

即使朱元璋这样勤政的皇帝,做到"昧爽临朝,日宴忘餐",也不能将所有事务处理完。

由于,朱元璋对权力具有很强烈的控制欲,使得地方官在写地方报告的时候不敢有丝毫怠慢,光是一些芝麻小事都足够他劳神,更不要说是国家大事了。每次遇到这些重要问题的时候,朱元璋都想要找人探讨却又左右无可问之人。即使留到第二天上朝时交给百官议论,也很难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使得这时候的朱元璋,瞬间觉得"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设置"四辅官",在户部尚书范敏的推荐下,朱元璋委任王本、龚敩、杜佑、赵民望、吴源等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协商政事。"四辅官"大多由平民出身的儒士担任,按照分旬轮班制对皇帝进行辅佐,其涉及的范围较广,但是,却只有建议权,没有决策权。因为决策权一直掌握在皇帝手中。

后来,朱元璋认为他们不能胜任其职位,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不仅将他们调任到了别处,还让其余的大部分致仕退休。偶尔有一个名为安然的人,能让朱元璋比较满意,但是,却在洪武十四年病死了。从那之后,朱元璋就将这个制度废弃不用了。

宋朝的"殿阁大学士"制度,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启发。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效仿宋朝制度,相继设立了华盖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和武英殿大学士,分别由礼部尚书刘仲质、典籍吴沈和检讨吴伯宗,以备朝政顾问。同时,朱元璋还为太子设立了文华殿大学士,由征耆儒鲍恂余铨等人担任,负责辅佐太子,其官职为正五品。

这些大学士的设立,为后来内阁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是,其本身的影响却极为有限。由于,朱元璋一直"克勤不怠",对重大事件"自操威柄",甚至,直到弥留之际仍然不肯放手朝政事务。因此,这些大学士也像"四辅官"一样,他们以建议为主,很少能够参与决策,一直保持着顾问的身份而已。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内阁制度才基本形成。朱棣不断完善关于文官考试、任用、管理、赋予权利义务,以及退休等的一系列文官制度,为后期的内阁制度提供了重要条件。

永乐初期,明成祖开始设置内阁,为了防止大贵族对朝廷的过分渗透,朱棣选用的都是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僚。而阁臣一开始只是试探,到后来其设置逐渐成为了常制,使得内阁也成了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

对内阁的职责,明成祖也有明确的规定。内阁作为一个团体决策机构,没有丞相所拥有的决策权,全国大小事务的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后,内阁便负责提出意见并草拟处理意见,因此,也名为"参预机务"。内阁设立之初,由于常常和皇帝接触,故其地位较高,但是,从官阶上来看,阁臣也只是五品官员,属于中等官阶。不仅如此,阁臣在行事的时候,还要受到司礼监太监的限制。

内阁阁臣在看过奏章准备提出建议的时候,便会将建议写在一张小纸贴到奏章上,这种纸条被称作"票拟"。按照惯例,皇上会在票拟上做出一些批示修改,称作"披红"。有的皇帝为了省事,往往会让司礼监太监照着自己的意思为自己代笔,到后来,甚至完全交给司礼监太监处置,自己一概不管。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朝代中,太监读书写字是被严令禁止的,但是,后来的明宣宗却改了这个规矩。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鼓励太监学习,甚至,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根据后人猜测,明宣宗此举大概是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但是,发展到后来,司礼监太监权力极度膨胀,甚至,出现宦官弄权的现象。

然而,不同于汉朝的宦官干政危机,明朝的宦官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一旦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太监们便会立刻被群起而攻之,更不要说造反了。而汉朝的宦官,却是有能力挟持天子的,"十常侍之乱"就是最好的例子。

内阁的权力虽然比四辅官和大学士要高一些,但是,却仍然摆脱不了"没有决策权"这一最大缺陷。阁臣虽得参预机务,但同时,他们的权力也要受到诸多限制。即使能够得到皇帝允许,阁臣也不能完全没有顾忌的行事。由于,朝廷上许多官员都来自贵族家庭,每次招惹一人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阁臣在行事上不得不小心谨慎。而后来,皇帝大多懈怠政事,将许多事情都交给阁臣和司礼监太监处理,对内阁便会产生较大的依赖。尽管,有司礼监太监的牵制,皇帝不必担心内阁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但是,将国家大小事件都尽数交付给一个行事谨小慎微的机构,对国家的危害自然是不言而喻。

同时,由于司礼监太监的存在,内阁常常会与对方争权夺利。内阁由文官组成,属于外庭一派,而太监们则属于内庭,双方之间多有争斗。因为文官们大多是大家族子弟,所以,许多问题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家族利益,连国家利益都要排在后头。

然而,太监们则更加不堪,由于没有子嗣可以寄托,他们便只能在这辈子寻求足够的快乐,做起事情也丝毫不顾国家利益。双方争斗,不管结局如何,遭殃的都是百姓。而统治者,却任由他们这样也不加管制,除了因为安逸的生活让他们迷失其中,内阁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后代埋下了一个不小隐患。

参考资料:

【《明代的内阁内监与君主专制》、《明代内阁制之形成》、《明夷待访录》】

关键词: 明夷待访录 牵一发而动全身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