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世界百事通!朱元璋给儿子请名师,名师问:孩子调皮能打吗?朱元璋说了4个字

时间:2022-12-24 18:59:21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都说"虎父无犬子",一个本身就很优秀的父亲,对待儿子的时候自然也是标准很高,尤其是当自己千辛万苦才走到一个算是成功的位置上,自然也不希望自己的传承人接过衣钵还没多久就给摔了。明太祖朱元璋也是这么想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朱元璋的一生就是磨砺的一生。公元1328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别说识文断字了,吃饱穿暖都是一个问题,后来家里面的父母亲和大哥都因为旱灾蝗灾和瘟疫先后去世,他和剩下的几个兄弟不得不开始了流亡的生活。朱元璋去寺院当小和尚,但是小和尚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寺院也都是要吃饭的人,吃不起了就开始去"化缘",公元1345年朱元璋又被迫开始了走南闯北的生活,也开始了他漫漫征途的第一步。

1351年朱元璋25岁时,他加入了韩山童的红巾军,参加反元战争;1353年至1355年他攻下滁州以及和县,秘密招募收编军队,扩大自己的实力;1356年至1360年,他又攻下集庆、宁国、浙东各地,同时推行屯田法,粮草充盈,兵力十万;1361年至1364他大破陈汉;1365年至1367年一统江南。

所以朱元璋其实到公元1368年登上帝位,都没有过读书写字之类的文化教育,因为他也没有时间去接受这样的教育,他的成就全是靠他与残酷现实的斗争从而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朱元璋自己是真的很聪明,就是一点就通的那种,对所有涉及的领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所以他才能成就帝王大业。

不过称帝后的朱元璋,却深深觉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每次临朝他都觉得自己是在"以无知役有知",胸无点墨却来驱使这些饱读诗书的文人将才,觉得十分羞愧,所以决定后天努力学习,要让自己赶超自己的臣子们,也算对得起他们的追随和忠诚。

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当然不仅仅只是在自己身上,还体现在对待自己的继承人身上。公元1355年还在攻打南京的朱元璋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儿子朱标,当听闻这样的喜讯,刚好站在一座山上的朱元璋,竟然提刀干了一件很搞笑的事,就是在石头上刻字,说"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还好当时那里不是旅游景点,不然可不得罚钱?

所以朱元璋对朱标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基本上就认定了他来继承自己的大统,公元1360年朱标才5岁多,他就打算要让朱标开始学习,不仅仅只是治国之道,还有各种经史子集和为人之行。当时朱标的老师就是当代的大儒宋濂。

在宋濂决定教导朱标之前,其实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前面说到过,朱标是朱元璋第一个儿子,因为欣喜所以很宠爱也很重视,面对这样的继承人,宋濂心里面不由得有点打鼓,觉得朱标应该是被娇生惯养长大的,受不得训,如果训他,麻烦会很大,所以不太想去教。

但是李善长极力把他推荐给朱元璋,让他做朱标的老师,朱元璋又很满意宋濂,事已成定局不能更改,那怎么办呢?宋濂就想到了一个办法,跑去问朱元璋如果你儿子顽劣,我能不能打?结果朱元璋回了他四个字:不死就行。宋濂就此放心,承担起了教育下一个继承人的责任。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朱元璋对于知识文化的渴求,也明白文化的重要性,更明白松弛有度,宠爱中的严厉,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所以就算是最喜欢的儿子,在学习上不认真,那也是随便老师说打就打,也只有这样,没有太多实战经验可以依靠的朱标,才能够凭借学识也能担起一个大国的重任。

除此之外,公元1368年,他几乎将朝廷中所有的才干,包括左右丞相都派给了朱标,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又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还为他设大本堂,其中贮藏的书籍多到无法想象,还让国子监的青年才俊来给他做伴读,又每每告诫他一些人生和学习经验,比如说不能死读书,又比如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可惜的是朱元璋全力培养的朱标,虽然长于安乐也确实慈仁殷勤,但却在公元1391年患病去世,令朱元璋痛哭失声。

关键词: 的重要性 丰富经验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