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资讯:67岁湘西汉子血战八国联军,弹尽援绝壮烈殉国,北洋水师见死不救

时间:2022-12-24 12:01:36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开篇语:

天下第一海防:大沽口炮台。

清末的掌权人是慈禧太后,而慈禧太后这个人奢侈无度,面对列强入侵的态度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面对这样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掌权人,清末政府必然是腐败无能的。


(相关资料图)

可是却还是涌现了无数保持崇高民族气节的人,罗荣光将军就是一个。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6月16日,八国联军入侵,给镇守在"天下第一海防"大沽口炮台的天津总兵罗荣光下了最后通牒,限令他在17日凌晨两点前无条件交出炮台但是被一身正气的罗荣光严词拒绝了,于是就爆发了第四次大沽口之战。

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血性十足的湘西汉子罗荣光将军誓与炮台共存亡,67岁高龄的他率领三千士兵誓死守卫大沽口炮台,由于兵力悬殊再加上裕禄不增援附近的北洋水师也见死不救,弹尽援绝的罗荣光杀了眷属后在大沽口炮台壮烈殉国,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大气磅礴的正义之歌。今天我们就去看看悲壮的第四次天津大沽口之战吧。

先去看看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关键数据。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时间:

1900年6月16爆发,六小时后三炮台均失守。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原因:

八国联军借口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要保护各国的洋商,实即是想获取更多的利益。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双方将领:

镇守在大沽口炮台的天津总兵罗荣光将军,兵力三千左右。

八国联军由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率领,兵力二万多人。

●第四次大沽口之战的结果:

罗荣光将军壮烈殉国,天津大沽口炮台失守,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大沽口炮台被迫拆除,留存的遗址和整修的炮台如今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罗荣光是谁?

罗荣光是湘西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出生在乾城县鸦溪村,现在的乾州古城内还有他的故居,很多人都会进去祭奠这位在大沽口视死如归,浴血奋的将军。

罗荣光的原生态家庭并不好,不仅家里贫寒还幼年丧父,他是靠着母亲弹棉花抚养成人的。身材高大的罗荣光不仅帮着母亲种家里的几亩薄田,还在外面做木工补贴家用,但是却经常被人嘲笑没出息,罗荣光离家投奔了曾国藩的湘军。

罗荣光投入湘军后因为英勇善战就被升了把总、守备、参将等职,还得到了江苏巡抚李鸿章赏识,让他跟着英国人戈登在上海组织洋枪队学习炮术,学成后,被委派统带开花炮营。

清光绪二年(1876),在李鸿章的举荐下,罗荣光驻守天津任大沽协副将,赐号"果勇巴图鲁"(满语:勇敢的官)。因为罗荣光教练布防得力,被升为直隶天津镇总兵,驻守大沽口炮台。

结束语:

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的第八条规定:"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大沽口被迫拆除大部分炮台,仅残留有"威"字和"海"字炮台遗址。1997年6月,大沽口炮台遗址经过整修后向公众开放,如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炮台几经兴废依旧沧桑厚重,它告诉我们勿忘国耻,更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而第四次大沽口之战更是见证了大沽军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一个两鬓斑白的67岁将军,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率领士兵坚守到最后时刻也不愿意投降,誓死与炮台共存亡壮烈殉国,我们应该记住这个有血性的湘西汉子。

南有虎门,北有大沽。

大沽口炮台的战略他位重要,是海上进京的唯一门户,被醇亲王为"天下第一海防"。最初修建大沽口炮台是明朝嘉靖年间,因为明朝倭寇泛滥,修大沽口炮台是为了抵御倭寇的。倭寇之乱平息后,大沽口被废弃了一段时间,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为了拱卫京师确保京城安全,清政府又开始修筑大沽口炮台了,清政府修炮台,置大炮,形成了以"威,镇,海,门,高"5座大炮台和20多座小炮台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是清朝的海防要地。

罗荣光将军镇守京津门户之大沽口炮台长达24年,这24年罗荣光为了巩固海防多次整修炮台,亲自训练守军,带领士兵学习布雷,电化、测量等作战新技术,更是与士卒同食、同衣,军中的人都拥护他,他在军中一呼百应具有极高的威望。

罗荣光在列强的洋枪队呆过,而大沽口曾经由于列强入侵发生了三次战争,所以他就更是小心翼翼镇守大沽口了,他时刻提醒自己是军人,职责就是守住海防,不得让列强进入。

前三次大沽口战争。

清末国家衰弱,外敌欺凌,在罗荣光之前,大沽口这里曾经发生了三次战争。

第一次大沽战争是咸丰八年(1858)5月20日,英法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炮轰大沽炮台,清政府惨败。为何会惨败?因为直隶总督谭廷襄、直隶提督张殿元、署天津镇总兵达年等负责陆路指挥的文武大员都因为畏敌而弃守逃跑,导致全军溃散,大沽炮台被攻陷,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了屈辱的《天津条约》。

第二次大沽战争是咸丰九年(1859)五月二十五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又开始炮轰大沽炮台,但是这一次僧格林沁带领部队奋起反击,击沉了4艘联军军舰,英法联军落荒而逃,这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队与外国侵略者作战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第三次大沽战争咸丰十年(1860)8月1日,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再次炮轰大沽炮台。清军惨败,炮台陷落而告,僧格林沁奋战后溃败退驻通州,再战还是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把誉为东方艺术宫殿的圆明园被毁。很荒唐的是清政府不反思自己的腐败无能,主和派大臣反倒埋怨是僧格林沁触怒了洋人,咸丰帝革了去僧格林沁的郡王爵。

列强为何多次炮轰大沽炮台,因为这里是海上进京的唯一门户,贪婪的列强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才一次次把大沽地区置于其铁蹄蹂躏之下。

罗荣光镇守大沽口炮台24年,这里平静了多年,但是贪婪的列强哪里会放弃争夺利益了,于是又在1900年发动了第四次大沽口战争。

第四次大沽口战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5月,英、美、法、德、俄、日、意、奥8个帝国主义国家集结兵舰38艘于大沽海面,逼近大沽炮台的还有沙俄海军将领海尔德士布莱特率领的2万多名八国联军。他们的理由是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他们要保护各国的洋商洋教,实际上是列强想获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罗荣光这个时候已经被升至新疆喀什噶尔提督,他完全可以全身而退,部将都劝他去新疆:

何不离此赴任新疆,一者遵旨赴任可表忠心,二者以避战火可保高官。

但是罗荣光放弃了赴任,而是奏请继续镇守大沽炮台,还发出了誓言:"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

双方兵力悬殊,清政府武器装备又落后,可是罗荣光守了大沽炮台24年,他不愿意在危急时刻离去,他是抱着必死的心继续留守在这里的。

6月16日下午,八国联军给罗荣光送来了最后通牒,限令罗荣光5个小时内也就是17日凌晨两点前无条件交出大沽炮台。罗荣光将所谓的"通牒"撕得粉碎后扔在了地上,67岁高龄的他誓死守护大沽炮台。

距离决定性时刻还有2小时,炮台上闪了两下探照灯,灯光照准停泊在后方的各军舰,随即又暗了下来。《八国联军目击记》

罗荣光将军壮烈殉国。

6月16日夜11点,第四次大沽口之战打响,罗荣光亲自负责主炮台奋起抵抗,也曾经打伤打废"机略克"号、"亚打告"等敌舰多艘,但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第二天一早大沽口炮台失陷。

关键词: 大沽口炮台 八国联军 英法联军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