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当前最新:三国之后千年,一本古书颠覆历史,学者:刘备竟然要杀关羽

时间:2022-12-20 14:03:52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刘备和关羽相识,之前出文考证过,应在中平元年(184)3月到6月之间。加上张飞,当时哥仨关系很亲。刘备,关羽,张飞,最初是怎么认识的?

刘备于乡里合徒众,而关羽与张飞为之御侮。


(相关资料图)

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关羽年长数岁,张飞兄事之。

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刘备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共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众中侍立终日。

公众场合下,关羽和张飞是刘备打手,只是这二位打手,和刘备私交甚笃,私底下,三位一起睡,一起吃。刘备这辈子,除了关羽和张飞,怕只有诸葛亮出山那些日子,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于是,罗先生在说书的基础上,为后世立下一个忠义的标杆:"看着啊,兄弟就该这样。"顺便起了个响亮名号:"不求同生,只求同死。"不知诸位以为若何,我过去对这些事儿从没怀疑过。

但后来便有了疑虑。当时想:既然哥仨说好了要同年死,关羽死了,张飞说到做到了,刘备为啥食言了呢,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发现刘备两年后,也死了,才明白,原来"只求同死"的误差范围,是正负两年啊。

事后看来,当年那些思虑,自然浅薄。原来"只求同死",说的是决心。再后来,知道了罗贯中的加工,知道千里走单骑的荒谬,才开始思考"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的关系"。

至少在建安五年时,刘备和关羽还是没的说。因为那一年,两位兄弟被曹操大军冲散,一位北上,投奔袁绍,关羽则随曹操回许都。关羽说过:

吾极知曹丞相待我不薄,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可见这时,关羽依然心心念念不忘那句"誓以共死",他的命,依然和刘备捆在一起。

接着,兄弟团聚,南奔荆襄,赤壁胜利,拿下荆州。再后来,刘备入川,留关羽镇荆州,直到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从巅峰瞬间跌落深渊,我们始终坚信,刘备对关羽,依然是赤胆忠心。关羽死时,我们的脑中,分明映出这样一副情景。

但清末民初思想家和朴学大师章太炎的一部著作,足以颠覆认知。章先生在其文章《正葛》中写到:

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以厌人心,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以陨关羽之命。

大意是:关羽,世之虎臣,功勋卓著而没有罪状,杀他不足以服众,不杀则刘备死后无人能驾驭他,故不惜牺牲荆州全境,假东吴之手,杀掉关羽。

这则认识乍看起来有违常识,但深入思考,并非没有道理。

关羽之败,原因很多。自大,目中无人,得罪了一圈敌人,也得罪了自家人,以及,攻势太猛,魏国和吴国如果还不结盟,只怕关羽真能做出点什么。但所有原因中,最致命的,还是糜芳和士仁的反叛。

如果二位没有反叛,关羽在后方实际做足了防御,吴国纵然来攻,必然不能速下,则关羽回军,只需不过两日,吴军是捡不着便宜的。所以说,关羽从巅峰到深渊,还是拜糜芳和士仁所赐。

糜芳和士仁背叛关羽,自然因为关羽看不起他们,而且要"还当治之"。但关羽为何看不起他们?一方面,或许是关羽觉得二位没本事,但这种事从来都是双方的,关羽身边,也不是各个都超凡绝伦,为啥关羽没有看不起他们,要说,关羽和糜芳、士仁的矛盾,恐怕还真不能全部赖在关羽"自大"上面。

因此,糜芳和士仁不支援关羽,有可能是在制衡他,就像孟达和刘封不支援关羽一样。要知道,刘备最后杀刘封,也是因为担心自己死后,控制不住刘封,而不是因为刘封不救关羽。

中国近代史学四大家和史学泰斗之一的方诗铭的一段话,或许点得最透:

刘备为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关羽闻黄忠为后将军,大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关羽斥骂黄忠为"老兵",这是愤怒之极的表现,是谁将自己与这个"老兵"同列,当然是刘备,因而关羽的愤怒不是指向黄忠,而是指向刘备。由此可知,关羽对刘备的不满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糜芳和士仁,相比蜀中其它主要人物来说,的确没多大能耐。士仁是幽州人,是最早追随刘备起家的。糜芳,是糜竺弟弟,是在徐州追随刘备的,后来糜竺将妹妹嫁给刘备,所以糜芳成了刘备亲戚。一个是最早追随刘备起家的老兵,一个是妻弟,这也无妨,但若看刘备对他们的安排,似乎就有点意思了。

刘备入川后,命潘濬典荆州事,命糜芳率军屯住江陵,命士仁率军屯住公安。潘濬典州事,是因为他是荆州老人,熟稔荆州事物,不提;糜芳屯江陵,士仁屯公安,就有意思了。江陵,是当时蜀汉荆州的代表,孙权袭关羽,拿下了江陵,就等于吞掉了整个荆州;公安,是蜀汉荆州的州治,荆州一切政务,都在这里处理。这二地,都是蜀汉荆州重中之重,刘备却让这二位做太守,很显然,这是在制约关羽。

关羽北伐时,曾多次向糜芳和士仁(以及,上庸的刘封和孟达)求援,让他们率军助战,但糜芳和士仁,从来没有一次帮助过关羽,这就很奇怪。论私,关羽和糜芳、士仁关系不好,但这有什么要紧呢?都是大人物了,处理国事自然不可能以私废公--不是不想,是不可能。比如徐晃和关羽,私交甚笃,但阵前徐晃还是要来一句:得关羽首级者重赏。关羽惊问何故,徐晃答:"此国事耳"。难道徐晃会因为和关羽私交好,就手下留情吗?他背后的人能愿意吗?

关键词: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