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同样是被用计擒住,为何韩信对刘邦心服口服,对吕后则破口大骂?

时间:2022-12-16 09:55:45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同样是布衣出身,同样给周边人一种游手好闲的印象,但汉高祖刘邦发迹前起码"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陈丞相陈平发迹前则更上一层楼,"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淮阴侯韩信发迹前就是个十足的可怜虫了: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史记·淮阴侯列传》

既不能走仕途,又不能做商人,最后只好四处吃白饭,闹得被多数熟人厌恶。


(资料图)

韩信曾遇到一个跟刘邦一样做亭长的人,史称此人为南昌亭长,南昌亭长供了韩信几个月的饭食,然后南昌亭长的夫人受不了了,担心家里的粮食被韩信吃没了,于是搞出了晨炊蓐食的操作。

所谓晨炊蓐食,就是早晨做好饭,把饭菜端到卧室中去吃。

当韩信再一次在饭点时分出现在南昌亭长家时,亭长夫人没有为韩信端出饭菜来。韩信是何等聪明之人呀,立即明白了亭长夫人的意思,于是大怒,转身离去。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一点很重要,搞晨炊蓐食的是亭长夫人而非亭长本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

多年以后,韩信成为楚王,衣锦还乡,特意到自己的故乡淮阴去,找到了当年供应自己几个月饭食的南昌亭长。

及下乡南昌亭下,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对南昌亭长的评价很有意思,既肯定了南昌亭长有德,又说南昌亭长的德行半途而废了。

明明搞出晨炊蓐食的是亭长夫人,为何韩信要数落亭长本人呢?

因为韩信是个直男癌,他一直认为,男人的思想境界比女人高,男人比女人有德行,男人比女人大气,男人比女人聪慧,男人理应驾驭女人,但南昌亭长竟然没管住自己的夫人,让自己的夫人搞出晨炊蓐食的小动作,所以南昌亭长不配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男人。

韩信直男癌的最直观表现便是被汉王登坛拜将时评价项羽的言语: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在韩信的严重,项羽对待地位高于他项羽的人会表现出恭敬来,对待地位低于他项羽的人会表现出慈爱来,讲话时候总是表现出很温和的样子,如果知道谁的身体有病痛了,还会伤心地掉眼泪,把他项羽的饮食分给病人。

但是,一旦遇到哪个人的功劳需要加官进爵了,明明已经把官印制了出来,项羽却一直拿着官印把玩,玩到官印都磨损了,仍旧不愿意把官印给到应当加官进爵的有功者手里。

韩信把项羽的表现称为"妇人之仁",总结起来,韩信眼中的项羽就像个"妇人",只能做到温和恭敬与小恩小惠,却始终表现不出一丝一毫的大气来。

这分明就是对女性的赤裸裸的歧视嘛!这不是直男癌,是什么呢?

了解了韩信的直男癌,我们也就能弄清楚"一饭之恩"的前因后果了。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侯列传》

漂母只不过给韩信几十天的饭食,韩信就跟漂母夸口,说"吾必有以重报",而南昌亭长供应了韩信几个月的饭食,韩信竟连一个谢字都没讲过?

"儿女子"一词,在整个楚汉历史的相关记载中,只出现过两次,韩信骂吕后是第二次出现,第一次出现是吕后父亲骂吕后母亲。

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联系吕公说话的背景,可知吕公话里话外的意思是,"儿女子"等同于"没见识",也就是说,韩信被吕后擒住之后,仍旧不承认自己技不如人,还嘴硬地说吕后是"儿女子",这与韩信被刘邦擒住后的反应截然不同。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被刘邦擒住,就是刘邦神通广大,被吕后擒住,就是他韩信没听蒯通的话,吕后只能是"儿女子",韩信如此双标,不是直男癌,是什么?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

同样是供韩信吃白食,为什么韩信给出的反应竟有如此大的差别?

当然是因为韩信直男癌,韩信想当然地认为,南昌亭长是男子汉大丈夫做好事不图回报,而漂母不过是一普通的女人,做好事当然是有目的了,目的就是贪图他韩信日后的回报,所以韩信才会讲出"重报"的话来。

韩信"重报"的话一说出口,就激怒了漂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什么漂母会被激怒呢?

这当然是因为韩信误解了她,我们都可以想象得到,韩信是以什么样的声口来说出"吾必有以重报母"来的,一定是喜形于色略加不屑的。

因此,漂母才会大怒,说"我只是可怜你罢了。"

虽然漂母清清楚楚地表达了不图回报的意思,但韩信还是在衣锦还乡之后回报了漂母。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为何要回报不贪图回报的漂母呢?

因为他韩信自认为是大丈夫,当然要说话算话,说过重报,必然重报。

史书中并没有记载漂母被重报时的反应,当然也没法有反应,漂母、南昌亭长乃至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都是真真正正的底层人,他们面对衣锦还乡已是高高在上的楚王韩信,有说不的胆量吗?

韩信最后的死,也是因为直男癌。

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从上所来,言豨已得死,列侯群众皆贺。国相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竟然没有任何迟疑地去了长乐宫,这与韩信遇事总是反复思量的性格完全相悖。

在听闻汉高祖刘邦将游云梦的消息后,韩信敏锐地意识到,此事绝没有那么简单,到底该如何应对刘邦的出招,韩信曾反复思量、纠结了很久。

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史记·淮阴侯列传》

更早些时候,辩士蒯通劝韩信背汉自立,韩信也是反复思量反复纠结。

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后数日,蒯通复说曰:"……"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这一次,萧何给韩信带了个话,韩信便没有任何迟疑地直奔长乐宫而去,岂非怪哉?

为什么韩信的行为如此奇怪呢?

很多人认为,那是因为韩信相信萧何,相信萧何不会骗他。要我说,并非如此。韩信是因为刘邦不在长安,从而特别轻视留守在长安的吕后。

如果韩信不轻视吕后,怎么会定下发兵袭击吕后的部署来?

关键词: 衣锦还乡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