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焦点速递!关羽死后,大喊八个字,刘备因此损失75万兵马,曹操却大喜

时间:2022-12-15 17:58:23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我们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情绪所困扰,不良的情绪只会阻碍到我们学习或发展事业,这也发是了解自己其中的一个步骤。"

--李小龙


【资料图】

正如李小龙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个人若是不能在关键时刻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必然会阻挠事业的发展,或者会带来一些难以承受的后果。而历史上,被情绪左右思想的例子时有发生。

比如说,原本打算投降于李自成的吴三桂,却在关键时刻因宠姬陈圆圆被李自成副将霸占而怒发冲冠,随后引清兵入关致使李自成最终败亡。另外,说起来大家可能不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西蜀最终败亡的缘故恰好与刘备情绪"失控"有关,而且关联还非常大。

那么,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或许真如《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中描述的那样,刘备、张飞以及关羽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结果关羽被孙权所杀之后,刘备的情绪就"失控"了,以至于整个集团都走上了衰亡之路。

一、被情绪左右的刘备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中,关羽被吕蒙所杀之后,远在成都的刘备感到了一股异样。却说,刘备有一日忽然觉得行走坐立皆是不安,夜间也睡的不安宁,秉烛看书之时,没有了以往的清明之处,总觉得神思昏迷。而后忽然感觉一阵冷风吹过,灯火熄灭后又复明亮起来,刘备见灯下一个人影站立,乍一看原来是二弟关羽,在灯下躲避。

刘备见此便开口说:"贤弟别来无恙啊,你在夜深之际来此地,必然有事,你我结义之后情同骨肉又因何而回避呢?"此时,关羽开口说了八个字:"愿兄起兵,以雪弟恨!"而后,又一阵冷风吹过,关羽的身影也消失不见。随后刘备忽然惊觉,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个噩梦。

然而这个噩梦太真实了,吓得他无论如何都不敢掉以轻心,于是跟诸葛亮详细说了自己做梦的过程。但诸葛亮却对刘备进行宽慰,说这不过是刘备思念关羽所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结果诸葛亮在中门外碰到前来禀报绝密之信的许靖,两人谈论关羽在荆州遇害的事情时,被藏在一旁的刘备听见。得知二弟关羽被孙权部下吕蒙所害,刘备昏厥于地,情绪彻底"失控"了。

恰在此时,世子曹丕篡汉称帝,给了西蜀势力一个机会。刘备在诸葛亮、许靖、糜竺等人的推动下,成功坐上了帝位。

然而一登上帝位,刘备的情绪就再也无法压抑,直接对众大臣开口说,"朕自桃园与二弟关羽和三弟张飞结义以来,曾发誓要同生共死。然而不幸的是,二弟关羽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能为二弟报仇,则由负于过去的盟誓。所以朕决定倾一国之兵,全力讨伐东吴,誓将孙权生擒,为二弟报仇雪恨。"

很明显,关羽的死已经激怒了刘备,让他的情绪彻底失控了。在刘备刚说完这句话时,虎威将军赵云则直接拜伏于阶下,劝谏刘备不可如此行事。

那么,刘备有没有听进手下的谏言呢?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刘备彻底被仇恨所吞噬,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谏言,打算一意孤行了。

二、一意孤行

赵云劝谏刘备说,若是一意孤行要与东吴交战,则必定陷入战争的漩涡当中。一旦兵势相交的话,短时间是不可能脱身而出的。但刘备以孙权害死关羽为由,认为起兵伐吴是非常有必要的。

尽管如赵云所说的那样,刘备与孙权是私仇,而非曹魏那般篡国之公仇,但他仍然觉得自己若不能为关羽报仇,那万里江山取之则丝毫无以言贵。结果,赵云没有将刘备劝住。

随后在刘备克日兴师,打算御驾亲征之前,秦宓、诸葛亮等人多次进行苦谏。他们认为刘备初登大宝,应该将全部精力放在对抗国贼曹操身上,而并非是东吴孙权身上。然而,刘备直接将诸葛亮的所写的表文扔在地上,说了一句"朕意已决,无需再谏"的话之后,就开始准备了。

然而悲剧的是,在这期间,张飞因在帐中醉酒的缘故,被范疆和张达两人所害,随后两人将张飞首级献给了吴侯,并以此投靠了孙权。结果,刘备愤怒的心情再也无法压抑,直接统领精兵七十余万,开始向东吴进发。

结语:

刘备兴兵伐吴失败之后,从大的方面来说,西蜀集团的败亡之局几乎可以定下了。因为西蜀集团核心成员刘、关、张三人都不在了。诸葛亮与曹魏大军在五丈原一决死战之后病死,随后魏延又因"谋反"而死于内讧。整个西蜀集团无将可用,唯独姜维一人在支撑。

而被刘备寄托于厚望的刘禅呢,则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向魏将邓艾投降。刘禅的投降,也标志着西蜀集团正式落幕。最后,刘禅还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这也是后来成语"乐不思蜀"的由来。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刘备令蜀将吴班为先锋进发,一路兵不血刃拿下了许多城池,直接打到了宜都。然而最终结果并未如刘备所愿,直接灭掉东吴杀掉孙权。反而七十万大军被东吴陆逊所破。大将黄忠也与此战中阵亡、

刘备返回白帝城之后,对诸葛亮感叹,说自己倘若早先听进去丞相的劝谏之言,也不会有此下场了。随后,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而后归天而去。至此,西蜀集团势力彻底走上了"衰亡之路"。对于西蜀集团发生的这一切,曹操却是大喜,因为此战过后唯独曹魏能够独霸天下,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总而言之,西蜀集团之所以迅速没落,关羽之死可以说是其中的导火索。倘若关羽不死的话,刘备恐怕就不会一心一意想着举国兴兵伐吴。如此一来,国力强盛的西蜀说不得最后还有机会一统天下。

那么,刘备的这种选择真的是因为关羽死之后所说的那八个字吗?

从表面上来看,确实是这样。但实际上,可能并不止于此。其背后可能还有曹魏的算计。

三、曹魏计谋

《三国演义》当中,关羽被吕蒙所杀之后,孙权部下张昭献出了一个计策,就是将关羽的头颅转送给曹操,然后让人通知刘备,告诉对方关羽是被曹操所杀。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兴兵伐吴,转而会攻打曹魏。

结果,张昭此计被曹操手下主簿司马懿所识破,然后在司马懿的建议下,曹操取了香木之躯以配关羽头颅,然后以王侯之礼将其厚葬于洛阳南门之外,并令帐下大小官员一同祭拜。除此之外,曹操还册封关羽,追赠其为荆王。

经过这般"折腾"之后,此计果然生效,刘备的愤怒被引向了东吴。再加上先前关羽现身于刘备身前,说出了"愿兄起兵,以雪弟恨"的八个字。最终使得刘备兴兵伐吴,走上了衰亡之路。

当然,演义当中罗贯中给刘备兴兵伐吴的决定安置了一个比较"合理"的理由。无论是为了突显司马懿的厉害之处,还是为了体现刘备和关羽兄弟之情的身后程度,从艺术角度来看,其可读性确实增强了许多。

但在真实历史当中,相信不会有所谓"愿兄起兵,以雪弟恨"的事情出现的。至于刘备兴兵伐吴是否如演义中那般为关羽报仇,笔者认为这应当是其中的一部分理由,而并非是全部。

因为关羽之死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年底,而刘备兴兵伐吴是在章武元年七月的事情。倘若光是刘备为关羽复仇,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东吴进行打击,没必要时隔一年半之后才动手吧。

因此,笔者猜测刘备兴兵伐吴除了是给关羽报仇之外,刘备本身也有再度夺取荆州的意愿。另外,在这期间有没有曹魏势力对其进行挑拨,那就不得而知了。但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离间之计在三国时期太普遍了。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一意孤行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