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风尚 > 正文

当前简讯: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凌篇(中)

时间:2022-12-15 17:06:10    来源:中华网热点新闻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凌(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凌重大事件之四--力战有功,三州刺史

作为司马懿权力道路上最后一位重量级对手,王凌的主要经历也值得关注。上一期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曹操与曹丕时期王凌的事迹,本期继续往下说。

太和二年(228),此时魏国的皇帝已经换成了曹叡。这一年大司马曹休收到东吴鄱阳太守周鲂的请降信,于是引发魏吴大战。在曹休、贾逵、满宠等篇章中笔者对此战已有介绍,就不重复了。这里笔者仅就与王凌有关的记载进行一下介绍与探讨。

《三国志·王凌传》载:后从曹休征吴,与贼遇于夹石,休军失利,淩力战决围,休得免难。

这段话很好理解,讲的是王凌跟随曹休征讨东吴,石亭之战曹休十万大军遭围,王凌拼死奋战打开缺口得以突围的经过。当然大家都知道,石亭之战纯属曹休刚愎自用,在已经判断周鲂诈降的情况下刚愎自用,落入陆逊的包围圈。而曹休突围最主要的功臣应当是前来救援的贾逵,结果曹休还因为觉得太丢面子给贾逵一顿训斥,巧的是不久曹休与贾逵二人接连去世。

当然,既然能在文风极简的《三国志》中留下"力战决围"的记载,这代表王凌的表现确实相当英勇,没有因为遭到包围而慌乱,是一名优秀的将领。然而这些明确记载的史实背后,已经给王凌后来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三国志·王凌传》载:仍徙为扬、豫州刺史,咸得军民之欢心。始至豫州,旌先贤之后,求未显之士,各有条教,意义甚美。初,淩与司马朗、贾逵友善,及临兖、豫,继其名迹。

这段话在史书原文里紧接上一段,表面上只是介绍王凌后来历任各地广受好评,其实大有玄机,且由笔者为大家道来。

首先,为大家梳理一下时间线。上面的史料原文并非按照时间先后,稍显混乱。先看最后一句,王凌与司马朗、贾逵是好友,三人的相识应放在最前面。在上一期笔者就提到过并州士人集团的概念,包括王凌、贾逵、郭淮甚至司马家族都是这个小圈子的成员。毕竟大家都是老乡,虽不能说党同伐异,但官场上互相帮衬还是非常有利的。而这些人的结交必然发生在年轻时期,因为后期都分散各地为官,连面都见不到,更不用提交朋友了。明确王凌与司马朗、贾逵为多年好友这点很重要,咱们接下去说。

其次,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去世较早,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病逝在征讨东吴的军营中,时任兖州刺史。而王凌在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后担任兖州刺史,成为司马朗的后继者。因为王凌与司马朗的关系,所以工作很容易开展。

王凌后来调任青州刺史,石亭之战后贾逵去世,满宠接任豫州刺史。然而旋即曹休去世,满宠以前将军督扬州诸军事,于是王凌继任豫州刺史。这个时间为太和二年(228)。两次担任故去好友的职务,凭借司马朗、贾逵留下的良好班底,只要自己不瞎折腾,王凌在兖州及豫州很容易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从王凌的经历也能看出,并州系士人此时在魏国内部已经枝繁叶茂,在地方上扎根很深,隐隐成为一股庞大的势力。

从因叔父王允影响力得以步入仕途,到接替好友司马朗、贾逵担任地方长官,王凌多次踩着前人铺好的路不显山露水地前进。得益于强大的派系背景,结合自身确实能力不俗,王凌注定要走向更高的舞台。只不过这次他的对手不是东吴,而是自己的上司满宠。

王凌重大事件之五--争权于满宠

太和四年(230),满宠由前将军转任征东将军,正式确立东部前线统帅地位。作为曹休的继任者,满宠在扬州与东吴大战多次,是曹魏中期柱石般的大将。年轻时的满宠以酷吏形象著称,所以性格刚正耿直,后来与其他群臣也偶有矛盾,这当中以王凌对满宠最为不满。

太和六年(232),东吴将领孙布派人给王凌送请降信。孙布在信中称因路途遥远不便亲自前来,请求王凌派兵接应。此时已经转任扬州刺史的王凌便把信誊抄下来报送给满宠,但满宠认为此乃东吴诈降,不批准派兵。不仅如此,还直接替王凌写了封回信给孙布,大意是:"孙将军你愿意弃暗投明,我很欣慰。本打算派兵迎接你,但左思右想,兵派得太多会走路风声,派得太少则不起作用。我考虑了很久,咱们暂且先联系着,等以后有机会再从长计议。"

需要注意,这里笔者用到的"我",是王凌而不是满宠。很快满宠需要到朝廷述职,临走时吩咐府中长史,王凌要是非去迎接孙布,千万别给他兵。

《三国志·满宠传》载:宠会被书当入朝,敕留府长史:"若淩欲往迎,勿与兵也。"淩于后索兵不得,乃单遣一督将步骑七百人往迎之。布夜掩击,督将迸走,死伤过半。

王凌得不到增兵,干脆就只带本部人马七百人前去迎接孙布。果然遭到伏击,诈降的孙布杀得王凌的部队死伤过半。在满宠篇中这件事笔者曾经提到过,当时是从满宠的角度分析,能够判断出对方诈降,并事先做好应对之策。但从王凌的角度,这件事又是一番景象。

《三国志·满宠传》载:初,宠与淩共事不平,淩支党毁宠疲老悖谬,故明帝召之。既至,体气康强,见而遣还。

刚刚提到王凌要出兵接应孙布,满宠恰好要进京述职。上面的史料则清楚表明,这根本不是巧合,而是王凌的支党散布满宠老迈昏聩、无法胜任的谣言,这才使曹叡不放心而传召满宠。就在满宠离开扬州的期间,王凌赌气般地派兵,结果被孙布伏击灰头土脸地失败了。

满宠与王凌之间的矛盾到底因何而起已不可考,但闹到这种地步,以至于正史记载得如此直白,可见两人的矛盾早已公开化。仅就孙布诈降事件而言,投降信是给王凌的,按道理也该由王凌回信。但满宠竟然替王凌代笔,这对王凌来说无疑感到相当的侮辱。而满宠临走时特意叮嘱属下不要给王凌派兵,几乎是算准了王凌会不听命令擅自出兵。

然而,王凌的迅速提拔是由于曹爽力挺,在曹爽、司马懿明争暗斗的背景下,王凌尽管与司马懿出身于同一个士人集团,却站队在曹爽麾下,这也预示着王凌与司马懿分道扬镳,不可能成为同一阵线的人。

不知不觉已经讲了这么多,看来"淮南三叛"第一叛的情况来不及讲述了。那么下期咱们继续说王凌,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满宠代书羞辱王凌,王凌派人诋毁满宠。你坏我我坏你的桥段竟然在两大曹魏元老级人物之间上演,实在令人遗憾。管中窥豹,可见此时的魏国虽然表面强大,内部却并非铁板一块,大臣们的互相争斗极大地内耗了国力。

满宠

这件事后来怎样了呢?

满宠进京面见皇帝,曹叡眼见满宠身强体壮,于是放心地让满宠回到扬州。此后终曹叡一朝,满宠始终坐镇扬州前线,指挥魏军与东吴经历了多场大战,立下诸多功勋。

至于王凌,先是造领导的谣言,后因诈降计损兵折将,腰杆自然硬不起来。在满宠麾下,王凌这位扬州刺史被打入冷宫,从史书中隐身了好几年,这期间包括合肥之战等重要战役都毫无登场机会。

但是,耐人寻味的现象出现了。造谣领导、中计折兵这种事之后,王凌仍然稳坐扬州刺史之位,不仅满宠拿他没办法,曹叡竟然也没处罚他。很难想象如果曹操遇到这种事会怎样处理,但绝不会无动于衷,毕竟曹操向来以法纪严明著称,只有严格执行法纪,国家秩序才会稳定,政治才会清明。曹叡不处罚王凌,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曹叡有所顾忌,不敢对王凌下手。再递进一步,说明王凌背后的势力很大,也说明在曹魏内部,大臣们之间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已经形成,连皇帝也不敢轻举妄动。

王凌重大事件之六--曹爽拉拢,拜车骑将军

正始元年(240),曹叡驾崩,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领遗诏为辅政大臣。一朝天子一朝臣,魏国的权力格局迎来新一轮洗牌。

满宠升任太尉,回到朝廷安度晚年,而王凌则接手征东将军,假节督扬州诸军事。由于此时曹爽占据朝廷主导权,所以显然如此重要的人事任命是曹爽有意拉拢王凌,把扬州军权掌握在手中。

正始二年(241),东吴大都督全琮进攻寿春,王凌率军迎战于芍陂,大破吴军。

《三国志·顾谭传》载:谭弟承与张休俱北征寿春,全琮时为大都督,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军不利,魏兵乘胜陷没五营将秦晃军,休、承奋击之。遂驻魏师。

尽管王凌本传也有记载,但通过东吴大臣顾谭的传记,更能体现这场战斗胜利货真价实。从这段文字能深切感受到东吴军被王凌正面击败的狼狈,先在芍陂进攻受阻,然后被王凌乘胜追击,经过全军集结抵挡才勉强止住魏军攻势。这场东吴全琮指挥的进攻战,被王凌生生扭转了攻守双方地位,可见王凌的军事能力确实很强。

这场芍陂之战还引发了东吴的政治地震,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因为这场大胜,王凌进封南乡侯,封邑一千三百五十户,迁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王凌从此成为魏国最高级别将领,一只脚迈进了魏国的权力中枢。

关键词: 石亭之战 重大事件 煮酒论英雄

凡本网注明“XXX(非中国微山网)提供”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特别关注